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二大课题。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点、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建立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理论,探讨和了解我国青少年(指13——18、19岁的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内在要素和结果、以及影响因素和功能,为预防和诊断青少年的适应障碍,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水平,推动素质教育的更好地实施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研究者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理论的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了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发展特点、测评工具、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青少年人格、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它们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它也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社会适应行为的实质是社会智力的表现。
第一章研究者回顾和总结了社会适应行为的各种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进行研究的构想,同时提出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理论的假说。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整合模型包括四个子系统:社会适应行为的任务系统(结构)、社会适应行为的机制系统(影响因素)、社会适应行为的方式系统(特征)、社会适应行为的功能系统(作用)。这四个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从其性质可以分为适应良好行为(指个体必须学会的行为、必须选择的行为)与适应不良行为(指个体必须回避的行为);从其适应任务的来源可以分为内在适应与外在适应,从其适应水平,可以分为好、中、差等层级等。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活动机制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人格因素、自我意识和智力活动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并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特征是通过适应社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般可以分为主动适应与被动适应、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智性与情绪性、适应型与不良型等方面。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功能就是指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第二章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一,考察了学生、家长、教师对青少年社会社会适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