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区土壤冲击影响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得以迅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纷纷涉足于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整体来说,国内关于旅游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还比较少,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本文以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的上坪-中坪旅游活动景区为例,研究旅游小径、停车场附近的土壤性质以及景区溪水pH值的空间变化,探讨旅游活动(旅游践踏强度)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状况,为旅游开发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旅游小径是基本的旅游通行设施之一,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干扰走廊,它会在同一水平距离带上向四周作放射状辐射,从而使周围自然环境有所变化。南昆山作为山地旅游景区,游客的旅游活动空间主要为旅游小径,以旅游小径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对了解南昆山旅游影响程度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在南昆山上坪-中坪景区游径中选取9个有代表性的横向断面样区,在观音潭和三仙溪鸣景区两个停车场及其边缘,采集了土壤样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做定量分析,探讨旅游践踏强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通过对景区溪水进行取样,研究其pH值在溪水沿途各景点之间的变化。然后,根据土壤影响程度评价模型,对各景点受旅游活动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1.旅游活动中游客越出游道对游道外缘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致的表现出距游道越近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含量越低、pH值越高的规律。除三仙溪鸣土类较为复杂以及停车场内及边缘土壤受干扰严重而表现出特异的特征外,其余大多数样品都属于同一土类,都有类似的规律,有一定的可比性。
2.停车场所受冲击比游径两侧土壤所受冲击大。比起游人践踏,旅游开发活动及车辆碾压对土壤的冲击更为严重。
3.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氮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4.本区域土壤砂质化、石质化非常严重。游人的机械践踏碾压过程磨碎了砂
|
|
|
|
1 |
刘亚峰;焦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2 |
徐以标;;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影响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8期 |
3 |
王林;徐强;宋仲容;;农药研究现状及环境影响评价[J];科技信息;2006年10期 |
4 |
鲍晓辉;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5 |
凌晓良;朱建钢;颜其德;陈丹红;;南极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6期 |
6 |
杨新军;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
7 |
赵海超;赵海香;王圣瑞;金相灿;刘景辉;;沉水植物对沉积物及土壤垂向各形态无机磷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
8 |
李承绪,丁鼎治;试论河北省海岸带土壤开发利用[J];华北农学报;1986年03期 |
9 |
邓传跃,张亮,王宁;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甲胺磷残留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10 |
陈建伟;王亚淑;许益民;李祥;李凡;;江苏栽培明党参中微量元素累积规律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年04期 |
11 |
全斌,陈健飞,郭成达;福州鼓山两个典型剖面的土壤特性及系统分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12 |
李继桂,段生崇;单柱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溴和碘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3 |
穆从如,杨林生,胡远满,张玉德;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油田开发的协调发展[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8年04期 |
14 |
汪晓丽,封克,汤炎,王小治;土壤矿物层间电荷组成与固定态铵的释放[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5 |
朱维晃,杨元根,毕华,刘强;土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3期 |
16 |
吴昀昭,田庆久,季峻峰,陈骏,惠凤鸣;土壤光学遥感的理论、方法及应用[J];遥感信息;2003年01期 |
17 |
柳建祥;李显利;彭小勇;周耀辉;;土壤热工性能测试及应用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8 |
曹满河;;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
19 |
М.И.萨尚科夫;苏少泉;;观察土壤中根的生活之工具[J];生物学通报;1956年06期 |
20 |
徐叔华;;如何改良和利用盐碱土[J];农业科学通讯;195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