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非局域空间光孤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
【摘要】:光束在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满足非局域非线性薛定鄂方程(NNLSE)。本论文研究了在强非局域克尔介质中高斯光束及其相互作用的演化规律。
本论文共分四章,主要类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近几年来关于非局域介质中光束传输理论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讨论了偏离束腰入射的高斯光束在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特性,得到了精确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在聚焦介质中偏离束腰入射时,不论入射功率多大,光束束宽将发生周期性波动,光孤子不复存在。比较了在入射位置相同的条件下,聚焦介质、散焦介质和线性均匀介质中光束的演化。首次给出了“空间啁啾”的定义,偏离束腰入射的物理本质是光束的不同入射位置对应不同的初始空间啁啾。
第三章,利用线性叠加原理,巧妙地构造出强非局域介质中对称结构下双光束相互作用问题的精确解析解。对于平行入射具有任意振幅比的光束对,通过合适的坐标变换,我们仍然利用Snyder-Mitchell模型获得了其相互作用的解析解。
第四章,对NNLSE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双高斯光束共同传输的数值解。数值解与解析解的比较说明我们利用Snyder-Mitchell模型所得到的解析解能够很好的描述双高斯光束在强非局域克尔介质中的传输。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在非局域聚焦介质中偏离束腰入射时,不论入射功率多大光孤子不复存在,并给出了偏离束腰入射的物理本质是光束的不同入射位置对应不同的初始空间啁啾。利用Snyder-Mitchell模型构造出了不共面对称斜入射双光束相互作用的解析解。通过坐标变换的方法,利用Snyder-Mitchell模型巧妙的得到了非对称结构中双光束相互作用的解析解。
|
|
|
|
1 |
翟华金,李宝其;怎样才能有效地观察光孤子[J];物理;1993年10期 |
2 |
钟卫平,李中辅,欧阳荣;光纤孤子通信原理和研究进展[J];物理;1993年06期 |
3 |
黄虎清,李飞;一种计算光孤子通信系统误码率的新方法[J];物理学报;1997年12期 |
4 |
卢俊,宋贵才,陈亚孚,薛金玉;光孤子的光流线量子理论研究[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1年05期 |
5 |
杨祥林,于虹,温扬敬,毛庆和,陈明华;光孤子通信理论与基础技术[J];光电子.激光;1997年05期 |
6 |
钟卫平;全光非线性光孤子通信系统技术[J];物理;1999年10期 |
7 |
梅琼,张江鑫;光孤子传输基础及其系统关键技术[J];光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
8 |
宋强,马慧,赵海军;损耗对光孤子脉冲传输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9 |
董孝义;光孤子与光纤通讯[J];物理;1986年02期 |
10 |
钟卫平,谢瑞华,李中辅;光纤损耗和高阶线性色散对光孤子传输影响的研究[J];激光杂志;1993年01期 |
11 |
李建庆,杨伯君,徐大雄,陈昌民,李仲豪;双孤子压缩态的特性[J];光子学报;1998年01期 |
12 |
谢应茂,冯郁;单模光纤中的三阶色散对光孤子传输的影响[J];江西科学;1991年01期 |
13 |
钟卫平,施泽,陈国定;双折射光纤中光孤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5年17期 |
14 |
郝东山;光折变晶体热透镜效应中光孤子产生机制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5 |
刘喜莲;光纤中的时间光孤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16 |
朱洪波,陈林,杨伯君;利用与时间有关的Hartree近似研究光孤子的压缩问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年S2期 |
17 |
朱善华,崔维娜,黄国翔;具有二阶和三阶非线性一维光子晶体中的耦合模孤子[J];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
18 |
江金环,李爱民,李子平;光孤子约束系统的量子场论[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06期 |
19 |
吴智勇,王子华,李英;非线性光纤方向耦合器孤子动力特性分析[J];光子学报;1997年03期 |
20 |
沈廷根;光孤子传输的能量、动量特性研究[J];激光技术;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