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汉语隐喻理解的作用
【摘要】:
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理解中存在抑制和强化机制的调节作用,抑制机制阻止理解中无关信息的干扰,强化机制增强有关信息的激活。目前的研究表明词汇、句法、语篇等层次的语言理解都存在抑制和强化机制的作用,作用的指标分别是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一些研究发现英语隐喻理解也存在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的调节作用,即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会受到抑制,而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会受到强化。但有学者提出这些研究中的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可能由情节提取效应(episodic trace retrieval)所引起的。为了排除情节提取效应的可能性,Glucksberg et al.(2001)采用独立线索方法(independent probe technique),有效地探测了抑制和强化机制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
汉语隐喻和英语隐喻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抑制和强化机制对两种语言的隐喻的作用有可能也存在差异,而国内对这两种机制在汉语隐喻理解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为数不多的研究所发现的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也存在情节提取效应,因而其结果的说服力受到影响。为克服已有的汉语隐喻研究在方法上的缺陷,本研究采用Glucksberg et al.(2001)提出的独立线索方法来考查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在汉语隐喻理解中的作用,探讨这两种机制对喻体特征和本体特征的作用上的异同,旨在揭示本体和喻体在隐喻理解中的功能,为证明隐喻理解加工机制提供一些启示。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六个研究问题:
1)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著快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
2)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著慢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
3)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著快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
4)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著慢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
5)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特征的正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正启动作用是否有显著差异?
6)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是否有显著差异?
为解答以上问题,本研究以64位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以标准隐喻句为材料,采用两个2X2被试内设计,运用意义判断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分别探讨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和喻体特征的反应时的影响。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的发现:
1)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显著快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被强化了。
2)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显著慢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被抑制了。
3)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显著快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被强化了。
4)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显著慢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被抑制了。
5)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特征的正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正启动作用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的作用与对喻体特征的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6)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抑制机制对本体特征的作用与对喻体特征的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的结论是:隐喻理解与字面语言理解一样,需要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的作用;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和喻体特征都起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支持了结构建造框架理论(Gernsbacher,1990),证明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的成功理解涉及强化和抑制机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隐喻和字面语言有着某些共同的加工方式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