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汉语隐喻理解的作用

梁醒君  
【摘要】: 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理解中存在抑制和强化机制的调节作用,抑制机制阻止理解中无关信息的干扰,强化机制增强有关信息的激活。目前的研究表明词汇、句法、语篇等层次的语言理解都存在抑制和强化机制的作用,作用的指标分别是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一些研究发现英语隐喻理解也存在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的调节作用,即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会受到抑制,而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会受到强化。但有学者提出这些研究中的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可能由情节提取效应(episodic trace retrieval)所引起的。为了排除情节提取效应的可能性,Glucksberg et al.(2001)采用独立线索方法(independent probe technique),有效地探测了抑制和强化机制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 汉语隐喻和英语隐喻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抑制和强化机制对两种语言的隐喻的作用有可能也存在差异,而国内对这两种机制在汉语隐喻理解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为数不多的研究所发现的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也存在情节提取效应,因而其结果的说服力受到影响。为克服已有的汉语隐喻研究在方法上的缺陷,本研究采用Glucksberg et al.(2001)提出的独立线索方法来考查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在汉语隐喻理解中的作用,探讨这两种机制对喻体特征和本体特征的作用上的异同,旨在揭示本体和喻体在隐喻理解中的功能,为证明隐喻理解加工机制提供一些启示。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六个研究问题: 1)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著快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 2)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著慢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 3)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著快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 4)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著慢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 5)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特征的正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正启动作用是否有显著差异? 6)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是否有显著差异? 为解答以上问题,本研究以64位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以标准隐喻句为材料,采用两个2X2被试内设计,运用意义判断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分别探讨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和喻体特征的反应时的影响。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的发现: 1)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显著快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被强化了。 2)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显著慢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被抑制了。 3)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显著快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被强化了。 4)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显著慢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被抑制了。 5)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特征的正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正启动作用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的作用与对喻体特征的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6)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抑制机制对本体特征的作用与对喻体特征的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的结论是:隐喻理解与字面语言理解一样,需要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的作用;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和喻体特征都起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支持了结构建造框架理论(Gernsbacher,1990),证明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的成功理解涉及强化和抑制机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隐喻和字面语言有着某些共同的加工方式的观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梓;;工作记忆在隐喻产生和理解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09年28期
2 祁金善;;隐喻理解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0期
3 张鹭;;隐喻的理解与语境——以《红楼梦》隐喻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赵国龙;;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陈惠芳;;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王维;;浅谈英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7 陈治安,蒋光友;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胡爱民,陈晓红;英语隐喻的理解[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3期
9 刘红;;论语境对隐喻的影响——语境下的隐喻表达与理解[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郑艳霞;;隐喻理解的语用认知视角[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1 汤洁;;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2 龚玉苗;周榕;;隐喻理解的ERPs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9年02期
13 王振环;;隐喻认知与英语听力教学[J];考试周刊;2009年28期
14 龚玉苗;周榕;;隐喻生涯模型及其解释力[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15 李运华;;儿童身体隐喻理解发展特征[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6 余芳;;隐喻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7 余芳;;注重隐喻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8 刘雁;;浅谈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俄语隐喻[J];林区教学;2008年07期
19 ;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0 李杨源;陈建生;;英汉谚语中隐喻的认知解读[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霞;陈永明;崔耀;;语言理解能力与抑制机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曾保春;刘鸣;;阅读障碍儿童工作记忆抑制能力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华新;徐慈华;;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4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朱莲花;张明;;工作记忆的抑制机制与汉语阅读理解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崔耀;;汉语双音节同音歧义词歧义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朱仁泉;王敬欣;;语言理解过程中不同干扰信息的抑制效率:来自眼动的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沈秋凤;丁峻;;具身视域下情绪启动对隐喻理解影响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嘉;杜建政;;列表法定向遗忘中抑制机制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章崇会;;逆境应对思想在运动队心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赵晨;中国EFL学习者在句子语境中消解词汇歧义的认知模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孝喜;隐喻机器理解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余一娇;基于文件复制的对等网络搭便车抑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7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杨芸;汉语隐喻识别与解释计算模型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黄沛钰;1.图形创造思维中抑制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10 王纯雁;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对人卵巢癌细胞系CAOV3抑制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新;隐喻理解中抑制机制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常雪莲;表象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许群;隐喻理解中的常规性和适宜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梁醒君;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汉语隐喻理解的作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敏;界面隐喻理解的探索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谭洪霞;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陈琛;面向隐喻理解的认知属性知识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孙毅;论语境对隐喻理解机制的指针作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王锡艳;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过程中的文化制约[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沈毅;工作记忆的抑制机制与汉语歧义词理解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撰文联合证券 任瞳;创新型封基化解折价难题[N];上海金融报;2007年
2 任瞳;高风险份额定价机制化解折价难题[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周育芳;有害大脑的饮食习惯[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关注应用是出发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5 腾云;儿童感冒用药4注意[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詹富强;感冒用药三项注意[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7 张乾;小儿发热别急着退烧[N];科技日报;2006年
8 王艳红;大脑会有意抑制部分记忆,减轻认知负担[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白毅;大脑控制视觉清晰稳定机制被揭示[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周建跃;小儿感冒用药诀窍[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