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Ⅱ)
【摘要】:近年来,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克服苗种生产难关,能够获得相当数量的商品规格鱼苗,但是大批量生产技术还不稳定。本文依据已有的石斑鱼池塘育苗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基础性的调查,研究了此育苗方式下池塘水环境从育苗前的培水到育苗结束过程中的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轮虫、桡足类的种群的增长和生产率、呼吸率的变化规律。为优化石斑鱼池塘育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使得今后大规模开展石斑鱼种苗生产成为了可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化因子的变化。石斑鱼育苗期间,水温变化范围在29.5-34.7℃,水温普遍偏高;盐度变化范围在32-35;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在3.03~13.38mg·L-1,变化幅度很大pH的变化范围在7.48-8.78;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12~0.38mg·L-1;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35~1.00mg·L-1;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01~0.003mg·L-1;总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30~1.50mg·L-1;活性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3~0.11mg·L-1;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4~0.52mg·L-1;COD含量变化范围在2.1~3.8mg·L-1。由于采取了相同的育苗技术措施,导致一些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活性磷、COD)有着一致性变化趋势。
2.轮虫的种群增长、生产率与呼吸率的变化规律。实验池中轮虫种类组成单调,仅两种:褶皱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其中褶皱臂尾轮虫为优势种。由于人工控制的结果,轮虫的生物量呈现出早期较高,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轮虫在石斑鱼育苗池塘中具有较快的种群增长,平均世代时间29.445h,平均生产率3.355mg·L-1·d-1,平均日P/B系数1.0153,在育苗全过程的呼吸率为0.1021mg(O2).dm-3·d-1,单只轮虫的平均呼吸率为1.401×10-4mg(02)·d-1。
3.桡足类的种群增长、生产率与呼吸率的变化规律。实验池中发现桡足类的种类主要有7种,矮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这两种小型桡足类为优势种。育苗期间桡足类生物量呈现出前10d逐渐升高,第10d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育苗池桡足类平均世代时间42.312h,平均生产率4.560mg·L-1·d-1,平均日P/B系数0.7235,在育苗全过程的呼吸率为0.0744mg(02)·dm-3·d-1,单只桡足类的平均呼吸率为4.055×10-5mg(O2)·d-1。
|
|
|
|
1 |
刘树生,汪信庚,施祖华;菜蛾齿小蜂的生物学及温度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J];广西植保;2000年03期 |
2 |
徐华潮,施祖华;温度对竹梢凸唇斑蚜种群增长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年04期 |
3 |
马钦彦;对崔—Lawson氏种群增长模型的探讨(Ⅱ)[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
4 |
黄次伟;冯炳灿;;水稻生育期对白背飞虱种群增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1991年01期 |
5 |
杨益众,戴志一,黄东林,王春安;不同食料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1998年01期 |
6 |
郑丽颖;温俊宝;许志春;骆有庆;张林生;葛丽;淡梅;;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斑啄木鸟与光肩星天牛生态位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6年02期 |
7 |
马骏,陈永年,肖素娟,莫光珍;温度对甜菜夜蛾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8 |
张雅芝,谢仰杰,胡家财,林金栋,胡石柳;不同饵料和接种密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9 |
窦亚秋,殷旭旺,朱知龙,赵文;两品系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投喂河蟹苗效果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5年09期 |
10 |
卢泽愚;种群增长的矩阵计算模型[J];生态学报;1981年03期 |
11 |
臧润国, 祝宁, 李进中;天然次生林群落中刺五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V)──刺五加种群增长的Leslie矩阵模型[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12 |
顾秀慧,贝亚维,高春先,陈华平;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
13 |
施祖华,刘树生;温湿度对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增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3年04期 |
14 |
陆宴辉,李晓慧,薛文杰,杨海燕,刘洋,王峰,余月书,杨益众;4种生化物质对棉蚜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年03期 |
15 |
刘雪凌;韩诗畴;曾玲;;害草薇甘菊生防因子——安婀珍蝶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2007年02期 |
16 |
李巧丝;刘芹轩;邓望喜;;不同寄主植物对苜蓿盲蝽种群增长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1994年04期 |
17 |
陈艳,赵景玮,范青海;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6期 |
18 |
赵文,董双林,张兆琪,李德尚;盐碱池塘围隔生态系统浮游原生动物种群增长和生产量[J];动物学报;2001年03期 |
19 |
施大钊;高灵旺;任程;宛新荣;;应用Leslie矩阵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模拟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04年03期 |
20 |
李丽莉;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花蕾;;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玉米蚜种群增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