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榕属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
【摘要】:榕属(Ficus)属桑科(Moracea)植物,全世界共计1000余种,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中最大的木本属之一。榕属植物具有多种生活型:乔木、攀援灌木、丛枝灌木藤本、附生或半附生等,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全世界分布最广泛的木本植物之一。它们多为常绿,叶形奇特,树姿优美,荫质优良,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构成热带、亚热带植物景观(气根、板根、绞杀、老茎生花等)的主要材料。
我国有丰富的榕属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其中海南岛是我国榕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其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都很高。但是目前国内缺乏对海南榕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榕属植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主要对海南岛的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鹦哥岭、黎母山、吊罗山等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榕属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分别对海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海口市、三亚市、五指山市、儋州市和琼海市)公园、居住区、广场、主干道、旅游度假区及一些古典园林(五公祠、东坡书院)的榕属植物应用状况做了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BIB-LCJ(平衡不完全区组-比较评判)审美评判法对海南岛榕属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公众对榕属植物景观的审美趋向,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们,对不同类型的榕属植物景观的评价结果,来指导如何利用榕属植物造景,形成有特色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榕属植物景观。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榕属植物资源科学的开发利用和了解其观赏性能、生境特点;也有利于探讨榕属植物的配置方式、应用类型和景观效果。拓展了榕属植物配置理论在热带亚热带城市中的应用与发展,同时指出榕属植物在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榕属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树种选择与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对五指山、霸王岭、尖峰岭、鹦哥岭、黎母山、吊罗山等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统计出海南岛自然分布的榕属植物有31种3变种2变型,比记载的增加了1种2变型。
2.通过对海南岛榕属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发现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水平分布特点:调查区内天然生长的榕属植物种类分布相对集中,分布于山地矮林带(海拔1200m左右)以下的各种植被类型中。其中尖峰岭分布最多(27种2变种1变型),依次是霸王岭(23种1变种1变型)、黎母山(21种2变种1变型)、鹦哥岭(19种1变种)、五指山(17种2变种1变型),而吊罗山分布最少(17种2变种)。有些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如黄毛榕(Ficus esquiroliana)、粗叶榕(Ficus hirta)、青藤公(Ficus langkokensis)、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榕树(Ficus microcarpa)、对叶榕(Ficus hispida)、薛荔(Ficus pumila)、白肉榕(Ficus vasculos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斜叶榕(Ficus tinctoria subsp. gibbosa)和青果榕(Ficus variegata var.chlorocarpa)等;
(2)垂直分布特点:海拔1200m以下的山地、沟谷、土坡、溪旁、岩石上的天然林、次生林、次生灌丛中均有榕属植物的自然分布。而以海拔200-1000m的山地、沟谷的热带雨林中种类较多,资源也较为丰富;尤以海拔500-1000m的山地、沟谷中榕属植物种类分布极多,资源极为丰富。而从海拔1500-1857m的调查情况来看,其山顶矮林中分布相对较少。
3.通过对海南岛主要城市的实地调研,海南园林中常用的榕属植物约计42种。而最常用的榕属植物有18种。其中乔木树种有11种,灌木及垂直绿化的树种7种;常用作行道树有11种,绿篱和地被的有15种,盆景树种10种。
4.通过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法对7种榕属植物形成的景观类型(孤植景观、行道树景观、盆栽景观、群植景观、特色景观、绿篱景观、地被景观)进行了评价。从公众对榕属植物景观总体审美和对各种榕属植物景观类型审美的差异分析中,总结出:人们对榕属植物景观的评判是有一致的审美标准的。在所有评价的景观类型中,孤植景观评价最高,地被景观评价最低。而对于行道树景观、丛植群植景观和盆景景观的评价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榕属植物景观审美方面,专业人士对榕属植物景观有更强的景观分辨能力,对他们的审美取向研究将会对榕属植物景观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
1 |
蒋谦才,黄悦朝,李增祥;广东榕属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年04期 |
2 |
曾波;张小萍;钟章成;;切枝对三峡库区两种榕属乔木生物量积累和枝供给的影响(英文)[J];生态学报;2006年05期 |
3 |
刘德隅,郭士钦;“树包塔”和“塔包树”[J];云南林业;1998年01期 |
4 |
谭忠奇,林益明,向平,丁印龙,彭在清;5种榕属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热值与灰分含量动态[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5 |
韦丽媛;榕树家族——南方城市生态园林中的佼佼者[J];国土绿化;2003年02期 |
6 |
钱军;;亚里垂榕与柳叶榕[J];园林;2007年12期 |
7 |
向平,林益明,彭在清,丁印龙,谭忠奇;厦门园林植物园 1 0种榕属植物叶热值与灰分含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3年S1期 |
8 |
高龙霄;;生命力顽强的桑科榕属常绿藤本植物——河南野生观赏植物(一)[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7年06期 |
9 |
;云南古树名木[J];云南林业;1993年02期 |
10 |
戴志棠;林方喜;;垂榕[J];中国花卉盆景;1991年Z1期 |
11 |
彭镇华;榕树(小叶榕)[J];中国城市林业;2003年03期 |
12 |
张绍宽;;人参榕双层榕薯的培育方法和造型[J];中国花卉盆景;1998年01期 |
13 |
邢升清;;盘根错节的榕树盆景[J];园林;2002年04期 |
14 |
吕秀立;;斑叶薜荔[J];园林;2006年08期 |
15 |
李泽林;;介绍几种值得推广的园林树种[J];广东园林;1990年02期 |
16 |
梁仰贞;无花果的扦插育苗[J];农村百事通;1997年01期 |
17 |
黄森木;;黄葛树史话[J];园林;2006年06期 |
18 |
郑世群;刘金福;苏小青;邹小兴;彭东辉;;福州市区行道树数量特征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09年06期 |
19 |
;推荐六个优良新树种(照片见彩图插页四)[J];广东园林;1996年04期 |
20 |
李斌超;无花果的整形修剪[J];河南林业;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