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视角下海洋环境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近20年中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总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扩大开发海洋资源、壮大海洋经济规模的理念已经深刻体现在国家的规划实践当中。而近年,全国总体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在海洋资源及海洋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若要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释放海洋经济活力,不仅要利用好海洋自身资源,更要重视陆海协调发展。陆地因素作为海洋环境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一直被学界所忽视,本文梳理国内外海洋环境效率相关领域的研究后,创造性的将陆海统筹思想与嵌入性理论相结合,力图探究陆地因素对海洋环境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其传导机制,提出海洋经济的陆地嵌入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首先,利用超效率-Malmquist模型测算出海洋环境效率,充分分析了海洋环境效率和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其次,基于多层统计模型,将陆地因素作为影响海洋环境效率的嵌入性因素,探究了海洋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利用实证方法分析了陆地因素对海洋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海洋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且发展历程波动较大,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环渤海地区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北部湾地区发展水平最低,沿海各省海洋环境效率大体呈现三个等级分布,粤、沪、津处于第一等级,浙、苏、鲁处于第二等级,冀、辽、闽、琼、桂处于第三等级;(2)陆地嵌入性变量对于海洋环境效率影响至关重要,海洋环境效率整体差异中有84.63%是由各省陆地嵌入性因素造成的。海洋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政治制度直接影响海洋环境效率,其中海洋产业结构和政治制度为正向影响,对外开放度为负向影响;(3)陆地因素中产业关联、区位优势、群众认知、政治制度间接影响海洋环境效率,其中产业关联通过影响海洋产业结构,陆海产业关联的提高将削弱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环境效率正向促进作用;区位优势和群众认知的提高,将通过削弱对外开放度的负向作用,对海洋环境效率起到间接影响;政治制度将通过促进对外开放对海洋环境效率的负向作用而产生间接影响作用。提升海洋环境效率不仅要考虑海洋自身影响因素,还要注重协调陆地因素,陆海统筹才是化解当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治本之策。为此,加强海洋自身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考虑陆地因素的影响,整合陆海资源,全面充分提高海洋环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