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
【摘要】:
作者用定时定量加入虾片和微生物制剂的方法进行斜带石斑鱼育苗。水体中微生物可分解虾片、各类生物的排泄物和残体;微生物又被水体中自然出现的一些微型浮游生物所利用;投入的轮虫、桡足类可摄食微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等;石斑鱼苗则摄食轮虫、桡足类。育苗过程中,定时测定育苗水面的光照、水体的水温、盐度、pH、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总磷等理化指标,研究了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测定了水体浮游细菌生产力、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力、鱼苗对浮游动物的摄食与生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育苗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育苗期间,水温变化范围26.2-30.2℃、盐度31-32、光照208-45401ux、DO含量6.86-7.99mg/L。水体pH值,在育苗前期随育苗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之后趋于稳定,育苗期间pH值变化范围7.43-8.08; NH3-N、NO2-N、NO3-N含量随育苗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三者有类似的变化趋势,水体中氮素的主要来源有虾片、饵料残体及排泄物,育苗期间“三氮”的变化范围,NH3-N为0.07-1.83mg/L、NO3-N为0.6-4.9mg/L、NO2-N为0.005-0.576mg/L,非离子氨最高值为0.10mg/L,未见鱼苗急性中毒现象;活性磷(P043-)和总磷含量也随育苗时间推移而增加,育苗期的活性磷含量变化范围0.04-1.15mg/L、总磷含量变化范围0.28-1.59mg/L。育苗过程中,加入的虾片和EM菌对水化指标有重要影响:虾片被微生物分解成有机酸,水体pH值明显降低,“三氮”和总磷含量增加;加入EM菌加快虾片、生物残体及排泄物的分解,使水体pH降低,通过加快氨氮向硝酸盐的转化,使氨氮含量降低,由于微生物利用水体中的硝酸盐,同样有使硝酸盐氮含量降低的作用,EM菌在水体中能有效降低活性磷含量,没有降低总磷含量的作用。讨论了育苗水体通过加入虾片、EM菌而保持水质相对稳定的机制问题。
2.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对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细菌生产力进行研究。育苗期间,三种不同处理的育苗水体的细菌生物量几乎都随着育苗时间的延续而增多;相同时间的取样、不同处理的菌1、菌2、菌3组的平均细菌生物量分别为491.64μgC·dm-3、809.72μgC·dm-3、1200.14μgC·dm-3,即菌1菌2菌3,表明增加微生物制剂和虾片的投入量都使育苗池中细菌生物量的增加。随着育苗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的三个组的细菌生产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育苗后期的细菌生产量比前期高;不同处理的菌1、菌2、菌3组的平均细菌生产量分别为255.04μgC·dm-3·d-1、344.50μgC·dm-3·d-1、423.34μgC·dm-3·d-1,即菌1菌2菌3,同样表明增加微生物制剂和虾片的投入量都使细菌生产量的增加。细菌生产量与细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0.658,n=15),而与水温没有表现出相关关系(r=-0.237,n=15);细菌的日变异系数与水温(p0.01,r=0.642,n=15)呈显著正相关。讨论了在工厂化育苗生态系统中,虾片、EM菌加入量与细菌生物量、生产量的关系,以及细菌生产量与水温的关系问题。
3.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浮游动物对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有控制作用。在水温26.2-30.2℃、盐度31-32的条件下,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272.9μgC·dm-3·d-1;浮游动物摄食量占细菌生产量的84.8%。其中,小于3μm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量为86.3μgC·dm-3·d-1,占浮游动物总摄食量的21.3%。讨论了浮游动物对细菌摄食量与细菌生产量的关系,以及影响细菌被摄食量的因素;此外分析了在石斑鱼育苗中小于3μm浮游动物摄食的重要性。
4.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研究了育苗水体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的牧食力。育苗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6种,平均生物量2.22×106 cells/l(0.391mg/l湿重);出现浮游动物14种,平均生物量5.10×104 ind/l(14.34mg/l湿重)。水体中浮游动物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对浮游植物的滤水率为108.36ml/(L·h),浮游动物个体的滤水率为2.18μl/(ind·h);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率为0.98mg/(L·h),浮游动物个体的牧食率为2.13×10-2μg/(ind·h)。讨论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研究方法、石斑鱼育苗水体浮游动物滤水率低等问题,认为石斑鱼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密度太高,影响了浮游动物的正常生长。
5.测定了育苗过程中斜带石斑鱼鱼苗的生长与摄食。在水温26.2-30.2℃、盐度31-32时,仔鱼第3d开口摄食,第3d和第4d的摄食率较低,以后的摄食率达到100%;开口期仅有部分个体成功摄食轮虫,饱食率逐渐提高。3日龄仔鱼平均全长1.57mm,平均体重0.067mg,摄食量0.0018 mg,饱满系数2.69%;13日龄鱼平均全长3.55mm,体重0.412mg,摄食量增加到0.1080 mg,饱满系数26.21%;27日龄平均全长16.82mm,平均纯体重为74.45mg,摄食量2.25mg,饱满系数3.02%。11日龄时,水温27.8℃,投喂轮虫,半数个体饱食的时间35min,饱食个体胃排空时间1h40min,日摄食量为0.401mg,日摄食指数83.54%;26日龄时,水温26.2℃,投喂桡足类,半数个体饱食时间28min,饱食个体胃排空时间2h45min,日摄食量为5.422mg,日摄食指数7.47%。在3-4日龄,不易找到饱食个体;5-7日龄,饱食量0.028-0.046mg(轮虫);9-13日龄,饱食量为0.071-0.173mg(轮虫);15-23日龄,饱食量为0.241-0.487mg(轮虫和桡足类);25日龄的饱食量1.334mg(桡足类);27日龄为2.444mg(桡足类)。鱼苗7:00左右开始摄食,白天连续摄食,夜间均不摄食。从初孵仔鱼开始到育苗27d,鱼苗平均日均增长量为0.45mm,体重平均日均增重3.42mg。全长(LT/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T=1.2184e0.0843D,体重(W/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W=0.0605e0.217D。讨论了斜带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和摄食特点等问题。
|
|
|
|
1 |
刘德经,张克存,黄德尧;西施舌育苗水体污损生物及其防治[J];台湾海峡;2005年02期 |
2 |
刘俊杰;;影响河蟹后期育苗Z_1变态的因素[J];科学养鱼;2006年04期 |
3 |
何水养;陈明耀;黄卓华;;室外大池马氏珠母贝育苗试验[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4 |
郁蔚文;;人工水藻在对虾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1989年01期 |
5 |
马之明,周发林,黄建华,叶乐,江世贵;头孢氨苄对斑节对虾幼体发育及育苗水体细菌数量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5年04期 |
6 |
庞景贵;亲虾和虾苗的供需平衡问题[J];中国水产;1988年07期 |
7 |
杨振久;邹盛希;唐鹤鸣;谈毅奇;;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中幼体饵料的研究[J];内陆水产;1993年Z1期 |
8 |
沈永忱,李秋,牟均素;泥蚶人工育苗技术[J];齐鲁渔业;2005年07期 |
9 |
杜尚昆;;毛蚶土池培养饵料育苗技术[J];齐鲁渔业;2008年09期 |
10 |
顾振英;胡连元;张相录;刘作厂;;一九八三年滦南县柳赞海水养殖场对虾人工育苗总结[J];河北渔业;1984年Z1期 |
11 |
孙勉英;扁藻降氨氮作用的试验[J];水产科学;1985年02期 |
12 |
梁广耀;;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中的若干技术问题[J];广西农业科学;1993年05期 |
13 |
李宝忠,刘作成;河蟹育苗 把好五关[J];河北渔业;1996年01期 |
14 |
李洪臣;河蟹人工增养殖取得可喜成效[J];水产科学;1992年01期 |
15 |
;北方地区罗氏沼虾育苗高产技术[J];北京农业;1997年04期 |
16 |
李华,邢殿楼,戴国庆;河蟹工厂化育苗期间水及蟹体中异养细菌的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7 |
潘元潮;陆波;宋新成;;河蟹工厂化育苗中的水质调控技术[J];水产养殖;2009年05期 |
18 |
尚衍智;;赣榆县河蟹工厂化育苗获得成功[J];水产科技情报;1984年05期 |
19 |
殷禄阁;陈桂梓;张寅斗;杨凤祥;宋子安;;河北省第一劳改总队四支队育苗场一九八六年对虾工厂化育苗总结[J];河北渔业;1986年03期 |
20 |
沈亚林;郑国兴;李何;;卤虫消毒对防止钟形虫类效果的探讨[J];海洋渔业;198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