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荔枝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病原菌的研究
【摘要】:田间调查发现,广西的荔枝炭疽病在4月下旬至5月、5月下旬至6月各有一个病害增加高峰期,与荔枝春、夏抽梢时间吻合;不同的荔枝品种在田间的发病情况不同,灵山香荔、三月红、禾荔等发病较轻,妃子笑、白糖樱等发病较重。
从田间分离到5个荔枝炭疽病菌菌株,依据地理来源编号为NN、QZ1、QZ2、LS、BL,经单孢分离培养,发现它们的气生菌丝在PDA培养基上为毛茸状,后期产生橘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圆筒形,两端钝圆,单胞,无色,大小为11.9~22.9μm×2.6~8.0μm。选择致病力最强的菌株NN对其rDNA的内转录区间隔序列进行测序,采用Blastn软件在Gene Bank中搜索发现,该菌与Gene bank中的一株德国报道的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有99.3%的同源性,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的内转录区间隔序列测序结果,确认分离到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对5个菌株进行室内接种发现它们对妃子笑荔枝叶片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NN菌株致病力最强,其次是QZ2菌株、LS菌株和BL菌株,QZ1菌株的致病力最弱。用菌株NN对不同品种的荔枝幼叶进行离体接种发现:妃子笑发病最重,其次是桂味、黑叶、鸡嘴荔,三月红发病最轻。病菌的培养滤液的毒性测定表明,荔枝炭疽病菌的PD培养滤液,经121℃湿热灭菌20 min后,接种于荔枝幼叶上产生的症状和因病原菌引起的症状相同。
广西大学硕士李位伦我·广西鑫枚炭在病的疚生瓜其病原贡的研究
用八角炭疽病菌为对照,对5个菌株进行RAPD分析,筛选到3条
具有重复性好、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即533、597、5 104。用Lei
Li法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约为0.2处能够把供试的荔枝炭疽病菌与八
角炭疽病菌区分开;在遗传距离约0.17处,致病力比较弱的菌株QZI又
独立成为一类,菌株NN、菌株QZZ、菌株LS和菌株BL则以较小的遗
传距离聚为一类。
对菌株NN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
40℃,最适为28℃;产生分生抱子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5℃;
分生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5一28℃。在pH3 .5一10.5
的范围内,该菌能正常生长和产生分生抱子;菌丝生长最适pH值范围为
5.0一6.5;产生分生袍子的最适pH值范围为4.0一4.5;分生袍子在pH3.5~
10.5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为6.5。供试的9种碳源中,菌丝在D一果糖、
蔗糖和葡萄糖培养基中生长较好;乳糖和糊精有利于产生分生袍子;葡萄
糖、麦芽糖、D一果糖、蔗糖有利于抱子萌发。光照对于菌丝生长没有明显
的影响,12h光暗交替有利于产生分生袍子。分生袍子萌发需要很高的湿
度(大于95%).,最好有水滴存在。
室内药剂试验表明,供试的10种药剂中,有7种对荔枝炭疽病菌都
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施保克40%菌溃败和80%大生
M一457O%甲基托布津80%炭疽福美50%多菌灵40%汇丰多宝。
|
|
|
|
1 |
李亿坤;荔枝炭疽病发生及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1992年06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