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阳离子碱金属卤化物熔融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熔融碱金属卤化物因为技术上的和基本理论上的双重原因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但由于熔盐温度高、腐蚀严重,一些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难以准确地描述其结构和性质。随着计算技术的提高和计算机的发展,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熔盐的结构和性质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计算机模拟的重要方法之一的分子动力学(MD)模拟不但能够在微观层次上理解和解释实验数据,而且在用实验手段无法研究或者实验研究花费昂贵的情况下更显示出它的优势。MD模拟已经成为研究熔盐和熔盐溶液理论的一种重要工具。模拟的结果对于理解其粒子间相互作用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上个世纪70、80年代,用MD方法对纯碱卤化物熔融盐作了很全面的研究,模拟获得的原子水平微观细节和统计热力学性质很好的解释了实验,验证了这部分理论的正确性。对二元碱卤化物熔盐系统混合效应的MD模拟,主要集中在共阴离子系,得到的结果也与实验和理论符合得较好。对共阳离子熔盐系统的MD研究甚少,而且模拟的结果与现有的实验结果差距很大;另外,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也有矛盾。至今,共阳离子系统混合效应还是一个疑难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从势函数入手,提出合理修正,然后用这种势函数对三种典型的二元共阳离子熔融碱卤混合物KF-KCl、NaF-NaCl和KF-Kl进行了MD模拟,模拟表明上述疑难问题定性上可以解决,定量上基本符合。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第一章中,回顾了分子动力学方法和碱金属卤化物的MD模拟
的发展和现状。
在第二章中,分析了模拟使用的MO方法的相关内容,包括概念、
假设、算法技巧、数据分析方法、程序结构及执行等。
由于势函数对M。模拟至关重要,所以,在第三章中,对碱卤化
物Fumi一Tosi势及其常用势参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
Ma,er的Van der waa 15系数C。,D。偏小和短程排斥势硬度参数有待
改进。引入了一组新的Van der Waa 15系数。在此基础之上,对排斥
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得到的基本半径与Fumi一Tosi的一致,短程
排斥势硬度参数发生了变化。同时讨论了碱金属卤化物混合系势参数
的取值方法。
在第四章中,用MO方法分别对熔融KF一KCI、NaF一NaC}和KF一Kl
在整个浓度范围1273K的混合效应进行了研究。模拟采用了两套参
数。
对混杂烩的计算表明:采用Tosi一Fumi和Mayer的参数,混杂烩
只在大离子端与K!ePpa的实验一致,采用Tosi一Fumi和Ja in etal
的参数,混杂烩在两端都与实验一致。分析表明:(1)系统中库仑力
和非库仑力对混杂焙的贡献是同等重要的,这与K}即Pa对包含氟化
物的二元碱卤混合物的实验结果分析一致;(2)前者低估了非库仑力
对混杂恰的贡献,这与尺ee和Holt的理论分析一致,与本文第三章
的讨论一致。(3)非库仑能和库仑能的非线性变化对二元混合物的混
杂过剩烩的贡献不能归结为库仑能对混杂烩的贡献一定是负的或非
库仑能的贡献是正的这样的结论。分析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在
广一西大学硕几_卜学位论文
定量上存在误差的原因。
对偏径向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两套参数对应的各对径向分布
函数的第一主峰高度和位置的随摩尔分数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即随
着氟离子摩尔浓度的增加,溶液中粒子集团化更高。(2)极化的增加
也使粒子集团化程度变高。值得一提的是运用Tosi一Fumi和Ja inet
a}的参数得到g、_厂的和g、_冲·)的主峰上出现了一个侧峰,这是从未
观察到的。
|
|
|
|
1 |
罗旋,费维栋,钱革非,王煜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计算元胞尺寸对计算结果的影响[J];金属学报;1996年08期 |
2 |
金年庆;胡永金;赵江;曾祥华;;氦原子注入缺陷性纳米碳管的机理[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04期 |
3 |
向根祥;刘子江;杨向东;;高压下MgO状态方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4 |
潘海波,末松久幸,山内尚雄;金红石型氧化物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
5 |
崔守鑫,胡海泉,肖效光,黄海军;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6 |
王洪波,陈烽,王伟,侯洵;细菌视紫红质激发态动力学过程的实验与数值分析[J];光子学报;2005年07期 |
7 |
杨立军;孟庆元;李根;李成祥;果立成;;Si晶体中60°位错与空位缺陷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
8 |
孙书娟;刘杰;傅军;;光诱致聚乙炔激子的产生和演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9 |
钱海涛;谭朝爽;王思敬;严福章;;碳酸盐岩溶解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J];人民黄河;2010年07期 |
10 |
陈长军;黄延昭;肖奕;;生物大分子的自由能计算方法(英文)[J];生物物理学报;2011年05期 |
11 |
余潇;;分子动力学结合双温模型模拟激光加热金属薄膜[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年08期 |
12 |
陈致英,周富信,唐沧雅,丁家强,吴希俊;零温下α铁晶界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力学学报;1989年04期 |
13 |
周富信,陈致英,吴希俊,胡斌;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零温下铜及其掺银或铋的晶界结构[J];力学学报;1990年01期 |
14 |
莫则尧,张景琳;二维分子动力学程序(MDP)的并行与优化[J];计算物理;2000年Z1期 |
15 |
窦相华,王吉华,赵立岭,柳永亮;生物大分子计算机模拟中的并行运算[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6 |
周耐根,周浪;外延生长薄膜中失配位错形成条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7期 |
17 |
陈志雄;刘子江;祁建宏;刘永刚;郭媛;;高压下钙钛矿结构MgSiO_3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18 |
崔新林;祝文军;邓小良;李英骏;贺红亮;;冲击波压缩下含纳米孔洞单晶铁的结构相变研究[J];物理学报;2006年10期 |
19 |
王海龙;王秀喜;王宇;梁海弋;;非晶Ti_3Al合金的变形晶化机理的原子模拟[J];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
20 |
张睿;顾牡;刘小林;刘冰洁;;共掺杂效应对Y_2O_3∶Eu~(3+)和Gd_2O_3∶Eu~(3+)发光影响的理论研究[J];发光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