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

李静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1)靶细胞筛选:通过流式细胞仪筛选HLA-A2+和HLA-A2-的肝癌细胞株;运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筛选OY-TES-1表达阳性的肝癌细胞株。(2)运用HLA-A2阳性健康人外周血,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经rhGM-CSF、rhIL-4和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鉴定;分别用OY-TES-1融合蛋白(OY-MBP)、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致敏DC并激活同体T淋巴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CCK-8法检测蛋白致敏DC后刺激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MLR)能力;ELISA检测致敏DC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上清液IFN-γ的含量,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TL对肝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结果: (1)靶细胞筛选: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细胞株HepG2为HLA-A2+, Bel-7404为HLA-A2-;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结果显示Bel-7404和HepG2均表达OY-TES-1。 (2)DC的鉴定和CTL杀伤效应:PBMC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1周后,出现典型的DC形态,并高表达HLA-DR、CD86、CD83和CD80;经不同蛋白致敏的DC均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其中OY-MBP致敏的DC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0.05),IFN-γ分泌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经OY-MBP致敏DC诱导的CTL对靶细胞HepG2有杀伤作用,其杀伤率明显高与其他各组(P0.05);用HLA-ABC抗体封闭靶细胞后,CTL对其杀伤作用下降。 结论:在体外用OY-TES-1融合蛋白致敏的DC可有效激发CTL,产生较强的抗肝癌细胞毒活性效应,提示OY-TES-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J];;年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郭大伟;梁健;姜晓峰;王学范;魏云涛;姜洪磊;;GPC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HepG2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新华;钟翠平;顾云娣;顾晓;范强;王国强;周播江;;TGF-β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增强移植心脏耐受性并降低Fractalkine的表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尤长宣;罗荣城;张军一;苏瑾;廖旺军;郑航;Paul L Hermonat;;基因转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尧;靳风烁;兰卫华;李彦峰;张克勤;吴刚;叶锦;;联合应用塞莱西布和CpG-ODN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夏强;刘卫彬;陈振光;张莹;黄如训;;胸腺成熟树突状细胞与重症肌无力发生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4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茹颖;树突状细胞在IgA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5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8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9 孟松;IL-10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分泌的exosomes对实验性大鼠肠炎的治疗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10 王茜;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对CD8~+T细胞的负向调节作用[D];泰山医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2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3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刘伯宁;乔布斯的错误与斯坦曼的自我试验[N];南方周末;2011年
5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7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9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慢性HBV感染使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