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No.6及其亚组淋巴结与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No.6及其亚组No.6a、6v淋巴结转移与No.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8例行D2+14v根治术胃癌病人,以胃网膜右动静脉为参照将No.6组淋巴结分为No.6a、6v两个亚组,利用纳米碳示踪剂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并计算No.6组及No.6a、6v、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对No.14v淋巴结转移情况与No.6组及No.6a、6v两个亚组淋巴结转情况、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o.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3.3%(26/78),No.6a亚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4.3%(19/78),No.6v 亚组淋巴结移率为 26.9%(21/78),No.14v 淋巴结转移率为12.8%(10/78);No.6a亚组淋巴结和No.6v亚组淋巴结之间的转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4);No.6组淋巴结及其No.6a、6v亚组淋巴结与No.14v淋巴结转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22、0.013)。No.6组淋巴结转移度为25.8%(80/310),No.6a亚组淋巴结转移度为25.7%(37/144),No.6v亚组淋巴结转移度为25.9%(43/166),No.6a与No.6v亚组淋巴结转移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6);N分期和PTNM分期与No.6组淋巴结转移(P值分别为0.001、0.005)有关;No.6a亚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P=0.049),N分期和PTNM分期与No.6a亚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分别为0.001、0.005);N分期和PTNM分期与No.6v亚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分别为0.001、0.007);N分期和PTNM分期与No.14v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分别为0.001、0.04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分期与No.6及其No.6a、No.6v亚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No.6a亚组淋巴结转移是No.14v组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P=0.022)。结论:1.No.14v淋巴结转移与No.6、No.6v亚组淋巴结转移有关,TNM分期、N分期与No.14v淋巴结转移有关。2.No.6a亚组淋巴结转移是No.14v组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N分期一定程度上与No.6a、No.6v亚组淋巴结转移有关,切底清扫No.6a、No.6v亚组淋巴结有利于提高N分期的准确性,对预测胃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3.对于进展期胃癌,合并No.6组淋巴结转移,尤其是No.6a亚组淋巴结转移病人,建议常规行D2+14v根治术。
|
|
|
|
1 |
徐美舜;郑炳初;严复来;张纯海;陈贤贵;吕桂泉;;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J];浙江医学;1987年01期 |
2 |
张文范;从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来探讨合理根治术式[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3 |
皋学银,黎介寿,郭安全,吴学豪;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J];江苏医药;1988年06期 |
4 |
Pettigrew CI;肖建桥;;淋巴结转移瘤及其治疗[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8年03期 |
5 |
邢守正;詹建民;;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和淋巴结转移[J];山西医药杂志;1988年05期 |
6 |
李德伦,周树夏,毛天球,刘志斌,左其勇;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9年01期 |
7 |
陆建平;;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年02期 |
8 |
张祥福;林欣;冯玉满;吴天金;方公贤;郑知文;杨发端;梁建纲;殷凤峙;;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附261例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89年01期 |
9 |
游绍进;郑庆璇;;乳腺癌组织学表现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探讨[J];宁夏医学院学报;1989年Z1期 |
10 |
李博斐;王玮;李元方;沙维斯;詹友庆;周志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组数与预后相关性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4年21期 |
11 |
邓靖宇;;淋巴结转移在胃癌临床研究中的现况[J];中国肿瘤临床;2013年22期 |
12 |
陈夏,陈惠珠;大肠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5年06期 |
13 |
蔡颖,蔺玉昌;胃癌P~(53)和Ki-6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11期 |
14 |
刘希金,韩登灿,王经祥,张广山;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1年04期 |
15 |
季良;屈陈江;;胃癌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5年03期 |
16 |
李永峰;吴云飞;张慧;;淋巴结转移比率在预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07期 |
17 |
朱大为,高岩;C-erbB-2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05年15期 |
18 |
江珊;宋琳琳;张晓晓;詹维伟;;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年05期 |
19 |
冯爱强;汪杰;张彦武;牛耀东;吕以东;王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7年29期 |
20 |
孙云刚;周悦;于跃;赵飞;黄陈军;李俊;孟阳春;颜刚;王伟;;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