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疗法治疗实验性脑创伤
【摘要】:
背景:神经递质是决定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谷氨酸是脑内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颅脑创伤后,除机械因素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外,脑细胞外液中谷氨酸浓度过度升高引起兴奋毒性作用,且由于脑微循环障碍,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参与颅脑损伤后病理生理过程。在以往,对拮抗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毒性作用的药物和抗自由基药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就如何减少有害物产生和促进其排出两种途径则研究较少。
目的:建立新西兰白兔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探讨廓清疗法在颅脑损伤早期治疗中的机制及作用。
方法:用改进的落体脑损伤模型复制新西兰白兔减速性脑损伤。把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处理组,处理组又分为两个亚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脑损伤6h后的大体病理及显微镜检查,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ICP光谱分析法测定脑组织钠、钙离子含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组织乳酸浓度,并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脑组织谷氨酸含量。
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脑外伤后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Glu、乳酸的含量及钠离子、钙离子含量显著升高(p<0.01)。脑创伤后适度降低灌注压(CPP)以降低毛细血管静水压和较大量液体出入,能使脑组织含水量、Glu、乳酸的含量及钠离子、钙离子含量较创伤组明显减少(p<0.05),使用甘露醇+大量生理盐水+速尿联合大剂量人血白蛋白治疗组比甘露醇+大量生理盐水+速尿治疗组效果更佳(p<0.05)。
结论:脑外伤后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Glu、乳酸的浓度及钠离子、钙离子含量显著升高,廓清法治疗脑创伤能使脑组织含水量、Glu、乳酸的浓度及钠离子、钙离子含量较创伤组明显减少,提示廓清疗法治疗脑创伤有效,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其可能机制是减少有害物产生和促进其排出两种途径。
|
|
|
|
1 |
邓暑芳;李素云;何爱桃;贺性鹏;;甲基叔丁基醚对胎鼠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5期 |
2 |
夏玉叶;盛雨辰;钟雁;李润平;刘全海;;阿那白滞素对缺氧-复氧和兴奋性氨基酸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年05期 |
3 |
张春芬;薛玉荣;;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与Parkinson病[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7年02期 |
4 |
杨牧祥,于文涛,胡金宽,武常生,王长垠;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谷氨酸和钙含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0期 |
5 |
Lehmann J;缪永生;;甲基门冬氨酸(NMDA)受体[J];世界临床药物;1991年01期 |
6 |
赵冬梅;贾树山;刘洪付;;异丙酚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研究进展[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7 |
谭斌;谭杰华;肖本见;;板党对模型小鼠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J];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04期 |
8 |
高折修二
,刘永德;神经递质的概述[J];日本医学介绍;1985年09期 |
9 |
胡德辉,杨建明,常全忠,李生海,李子中;李氏5号水提液在兴奋性氨基酸损伤神经元中的保护作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
10 |
夏冬剑;刘兴波;张状;;硫酸镁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和脑水肿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23期 |
11 |
姚素媛;刘学伟;刘树民;;龙胆碱对高热惊厥模型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及海马区GABA_B、Glu受体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7期 |
12 |
吴彦;孙建宁;石任兵;张爱林;;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对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及机制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年16期 |
13 |
冯野;孙珉丹;赵迹;陈志;;兴奋性氨基酸在尿毒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24期 |
14 |
尚宇;顾佩菲;;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谷氨酸、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
15 |
孙蓉;武栋栋;张作平;任海勇;刘国卿;;芍药苷对谷氨酸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23期 |
16 |
刘祚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酸性氨基酸[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5年01期 |
17 |
张焰,陈群,顾卫东,丁浩中,曾因明;灯盏花素对缺血再灌注沙土鼠海马ATP含量变化和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J];江苏医药;2005年11期 |
18 |
王强;宋波;周占松;;前列腺炎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与兴奋性氨基酸的关系[J];西南国防医药;2009年05期 |
19 |
李冰;闫华;只达石;刘暌;;颅脑创伤研究的回顾(2006~2007年)[J];医学综述;2008年22期 |
20 |
潘莉;;谷氨酸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概述[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