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袢坏死性狼疮继发性血管炎与原发性血管炎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肾血管袢坏死为表现的狼疮性肾炎与原发性小血管炎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毛细血管袢坏死为表现的39例原发性小血管炎及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继发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果:原发性小血管炎组发病年龄55.33±14.57,狼疮组为32.00±14.08,原发组较大(P<0.01)。两组主要累及脏器为肾脏和呼吸道,肾脏累及率分别为89.7%和100%,狼疮组尿蛋白量较大,为3224.44±2368.53mg/24h,原发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28.2%,高于狼疮组9.7%(P<0.05)。肾活检新月体形成、肾脏病理免疫荧光阳性率狼疮组均高于原发性小血管炎组(P<0.05)。肾小球硬化数及肾间质纤维化分数原发性小血管炎组高于狼疮组。呼吸系统累及率相似,咯血及咳嗽的发生率原发性小血管炎组高于狼疮组(P<0.05)。治疗前,原发性小血管炎较狼疮组白细胞增高率、C反应蛋白增高率高(P<0.01)。狼疮组血脂,血尿酸增高发生率高于原发组(P<0.01)。原发性小血管炎组与狼疮组ANCA阳性率分别为86.5%vs37.2%,原发性小血管炎组高于狼疮组(P<0.01)。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76.3%vs93%,狼疮组缓解率较高(P<0.05)。
结论:1.以肾血管袢坏死为表现的原发性血管炎常见急性肾损伤、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等病变;肾血管袢坏死性狼疮性肾炎常见肾脏损害为大量蛋白尿、新月体形成。2.肾血管袢坏死性原发性血管炎常伴有白细胞增高。3.ANCA检测有助于诊断原发性血管炎,但还需结合临床和其它实验室资料。4.以肾血管袢坏死为表现狼疮性肾炎治疗有效率较原发性血管炎较高。
|
|
|
|
1 |
池肇春;血管炎的胃肠表现[J];医师进修杂志;2000年06期 |
2 |
党宁宁,赵天恩;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血管炎的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
3 |
沈蕾,张志群,李声宏;微型多血管炎一例报告[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10期 |
4 |
刘明,侯玉芬,陈柏楠,秦红松;类风湿性肢体血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年04期 |
5 |
王敏,蒋利萍;血小板与血管炎[J];临床儿科杂志;2002年10期 |
6 |
张源潮;微多血管炎[J];山东医药;2003年22期 |
7 |
李菁,唐福林;血管炎[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2期 |
8 |
李潍林,徐蔚东,张永娟,杨榕;以肺表现首发的显微型多血管炎3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21期 |
9 |
郝春华;张静;张敏;;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0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5年31期 |
10 |
徐文娟;;血管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9期 |
11 |
孙凌云;;老年性血管炎治疗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08年01期 |
12 |
刘琬;常建民;;血管炎的临床分类[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年02期 |
13 |
骆丹;;血管炎的实验室检查[J];皮肤病与性病;2008年01期 |
14 |
陈新鹏;叶志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治疗现况及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
15 |
王晓静;付平;杨立川;;首发于喉部狭窄的血管炎1例[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19期 |
16 |
尹黎;钟玲;;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免疫抑制剂治疗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10期 |
17 |
林森;张文;;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神经损害的病理和临床特点[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3年03期 |
18 |
范淑姿;;血管炎患者电生理学指标[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1977年03期 |
19 |
赵永铿;李宇宁;;血管炎[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皮肤病学分册;1978年02期 |
20 |
施忠道;;环磷酰胺可能对严重的血管炎有效[J];国外医学情报;198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