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慢性肝病及其肝功能储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陆力坚  
【摘要】: 目的: 运用常规MRI及DWI、PC-MR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肝脏MRI表现、测定肝实质ADC值、测定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每分血流量。探讨MRI及fMRI对慢性肝病诊断及其肝脏功能储备评价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4~66岁。病例组60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24~68岁;肝硬化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24~68岁。病例组中20例经肝穿活检病理证实,其余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它影像学检查诊断。肝功能采用MELD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把病例组肝功能不同MELD评分值分为3组,MELD评分<30分组27例、30分~36分组17例、>36分组16例。病例组中的15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每个月进行随访复查。两组分别进行MRI、DWI及PC-MR成像。检查使用机种为1.5T GE signal磁共振成像仪。扫描所得的MRI图象在观察肝脏信号、大小、形态的基础上,测量肝脏右叶最大横径、左叶最大矢状径、尾叶最大横径以评价肝脏大小变化,同时选择肝门层面进行肝门静脉主干内径测量;DWI扫描获得原始图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在肝门水平的肝右后叶取三个部位不同,大小300mm~2的圆形兴趣区,分别测量肝实质ADC值,进一步计算平均值;同时测量相同层面椎管内脑脊液ADC值,与肝实质ADC值相比,获得肝脏的ADC值标准化;以PC-MR法垂直于门脉主干中点扫描获得原始图像,放大后准确勾画出肝门脉血流截面的轮廓,采用机器自带的CV-flow后处理分析软件计算门脉血流速度和每分流量,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对两组肝脏的形态学、肝门静脉内径大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慢性肝炎、肝硬化的MRI的影像学变化;通过DWI图像及肝实质ADC值变化的观察,研究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理学改变特征;通过门脉血流速度和每分流量研究,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血流变化进行评价。另外,把观察到的病例组的形态学变化、肝ADC值测定、肝门静脉血流变化结果与不同MELD评分各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student-Newman-Keuls法(q检验),变量间关系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MRI平扫,正常对照组肝实质信号均匀,T_1WI及T_2WI图像上均表现为软组织信号,边缘光整,肝内血管走行自然,脾脏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组除了3例边缘毛糙,10例脾大外,27例表现正常。肝硬化,17例肝边缘呈波浪状,8例边缘毛糙,23例肝实质内可见肝硬化结节,30例可见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形成及脾大。肝脏径线测量结果,显示右叶横径测量平均值为,肝硬化组<肝炎组<正常组;肝炎组肝左叶平均矢状径缩小,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组、肝炎组肝尾叶横径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病例组门静脉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病例组肝右叶横径与MELD评分轻度负相关(R=-0.33)。肝左叶矢状径、尾叶横径、门静脉内径与MELD评分无显著性相关。 2、DWI扫描正常肝脏实质扩散均匀,在ADC伪彩图上表现绿色区域,而肝内血管表现红色;慢性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发生异常时,即使肝脏外形常无明显改变,但DWI成像却能检测出肝实质存在较多的扩散受限区域,表现肝实质呈异常信号稍高区域,ADC伪彩图像蓝色区域增多。ADC测量,肝炎组、肝硬化组肝实质标准化ADC值(0.37±0.03;0.36±0.04)均低于对照组(0.47±0.02),对照组b=800时标准化ADC值95%可信区间(0.46,0.48),病例组60例b=800时标准化ADC值95%可信区间(0.35,0.37)。病例组门静脉主干平均流速(11.16±2.77 cm/s;11.44±3.32 cm/s)及每分流量(1031.55±268.29 ml/mim;995.32±328.50 ml/mim)与对照组(10.56±1.36 cm/s;883.86±133.77 ml/mim)均无显著性差异。病例组标准化ADC值、门静脉平均流速与MELD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7;R=—0.4),每分流量与MELD评分无显著性相关。 3、MELD评分三组(>36分组、30~36分组、<30分组)两两间标准化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分组标准化ADC值95%可信区间(0.38,0.39),30~36分组标准化ADC值95%可信区间(0.35,0.37),>36分组标准化ADC值95%可信区间(0.30,0.34)。MELD评分<30分组与>36分组间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77,13.67);(8.02,11.04)。 4、治疗前后肝脏各径线、门静脉内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患者肝实质标准化ADC值、门静脉主干平均流速及每分流量升高。治疗前后标准化ADC值、门静脉平均流速及每分流量的变化与治疗前后MELD评分变化呈显著性负相关。 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对MELD评分影响大的指标是标准化ADC值和门静脉主干平均流速(回归系数分别为0.70;0.72)。 结论: 1、随着MELD评分的增高,肝右叶横径有减小趋势,尾状叶横径有增大趋势,病情较轻时门静脉内径有增宽趋势,病情严重时门静脉内径有缩小趋势。 2、肝右叶横径与MELD评分轻度负相关(R=-0.33,P<0.05)。 3、慢性肝病患者肝实质标准化ADC降低,门静脉主干平均血流速度及每分流量在病情较轻时有增加趋势,病情严重时有减小趋势,但总体上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 4、测量肝实质ADC值的最佳b值为b=800 s/mm~2,标准化ADC值大于0.38,提示肝功能损害较轻,预后较好。标准化ADC值低于0.34,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死亡率较高。标准化ADC值介于二者之间,预后不良。 5、标准化ADC值、门静脉主干平均血流速度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门静脉主干每分血流量治疗前后的变化均与MELD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标准化ADC值、门静脉主干平均血流速度对MELD评分的影响程度大(回归系数分别为0.70;0.72)。 6、慢性肝病肝实质标准化ADC值、门静脉主干平均流速及每分流量与MELD评分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储备的有用指标。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旭东;目前治疗慢性肝病的中药新制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医药学报;2001年01期
2 程书权,孔淑敏;中草药活性成分治疗慢性肝病的现代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年04期
3 翟范;;治疗慢性肝病的一点体会[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79年06期
4 赖日权,谭忠海,刘一波;慢性肝病伴恶性淋巴瘤3例[J];癌症;1984年03期
5 彭南燕;急性白血病伴慢性肝病患儿的非甲非乙型肝炎[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4年05期
6 梁光铁;新肿瘤标志ATM—1诊断肝细胞癌的意义[J];日本医学介绍;1989年01期
7 张羽忠,周济桂,李毓贵,沈启明;慢性肝病气阴两虚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指甲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J];北京中医;1990年01期
8 王俊国;宗言芬;;试论理气法在治疗肝病中的运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1992年01期
9 陈益培;治疗慢迁肝 当重视肝脾肾[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3年02期
10 郭萍,邓居有,赵晓晏,于世远;慢性肝病及肝癌患者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检测[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4年03期
11 张俊;顾丕荣论治慢性肝病的特色[J];辽宁中医杂志;1994年04期
12 苌新明,薜挥,段仲璧,冯新莉,贾爱琳;血清Ⅲ型前胶原和透明质酸联合检测对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4年04期
13 黄鸿铭,戴鲁平;一贯煎加味治疗阴虚型慢性肝病56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5期
14 林剑国;HCV的不同基因型与慢性肝病的不同严重度有关[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5年01期
15 陆伦根,曾民德;整合素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7年04期
16 钱英;;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J];科技潮;1998年08期
17 游天国;慢性肝病宜用养阴柔肝法[J];湖北中医杂志;1999年07期
18 ;我国建立慢性肝病转归数学模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03期
19 李东复,杨春荣,孟宪明,胡明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4种自身抗体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年09期
20 黄学忠,潘虎,黄秀琴,李午;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淼;孙九光;;浅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欣;刘英;;肝纤维化诊断综述[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陈园;刘成海;;络病理论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4 徐光福;;慢性肝病络病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张秋云;李秀惠;杨华升;胡建华;付修文;高连印;杜宇琼;车念聪;;钱英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介绍[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路洪艳;;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肝病78例(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霍清萍;;化瘀清热方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果;唐旭东;;伏邪理论在中医药调治慢性肝病中的运用[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李勇;孙欢娜;;慢性肝病与糖代谢紊乱[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李迎霞;夏栋;温雨飞;;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红;慢性肝病患者组织cDNA文库的构建及用SEREX方法筛选HCC抗原[D];浙江大学;2005年
2 石英;角蛋白18及其磷酸化在HBV感染慢性肝病及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3 郭彦清;慢性肝病湿热证与慢性炎症关系的临床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4 陆力坚;慢性肝病及其肝功能储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学军;健康人和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患者纳米细菌感染状况的检测[D];中南大学;2003年
6 徐鹏举;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方面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吴晓玲;红景天甙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8 黄兆胜;虎金颗粒及其含药血清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主余华;RNA干扰抑制肝星状细胞CTGF表达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张永;柔肝抑纤饮对血吸虫病小鼠早期肝纤维化形成的干预作用及加用二至丸后的对比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军;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肝病经验要素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王佳赢;慢性肝病不同病程阶段病机证素分布特点临床调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邓华亮;慢性肝病舌下络脉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徐云;慢性肝病患者血、腹水内毒素水平的再评估[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俭省;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多态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劳建新;羟乙基淀粉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范海燕;慢性肝病肝胆湿热证患者肝纤维化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8 刘美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测定及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春梓;慢性肝病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不同护理方法改善睡眠障碍的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10 张华锋;从“肝藏血,血舍魂”理论探讨慢性肝病失眠的中医证候学特点[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古蔺肝苏有效防止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癌[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重庆 陈永久;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N];民族医药报;2002年
3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卢秉久;慢性肝病辨治心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北京地坛医院 段雪飞;慢性肝病者易患骨质疏松[N];健康报;2007年
5 记者 赵津;三成嗜酒者酒精肝[N];天津日报;2006年
6 霍清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7 记者 韩璐通讯员 黄显斌;肝病防治学组普及防病知识[N];科技日报;2007年
8 姜微 秦嗣萃;我国慢性肝病防治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0年
9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有新方法[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10 北大医学部 张敬松;警惕慢性肝病恶化的前兆——肝纤维化[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