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CO2气腹与麻醉对机体和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摘要】:
第二部分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对机体的影响及循证医学研究
第一章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对呼吸与循环功能的影响
目的: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CO2气腹对呼吸与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手术(LO组)与开腹手术(AH组)各128例,分别于气(开)腹前(T0)、气(开)腹后10min(T1)、气(开)腹后30min(T2)、气(开)腹后60min(T3)和气(开)腹后90min(T4)检测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_2)、呼气末CO_2分压(P_(ET)CO_2),监测潮气量气道压(Paw)。结果:LO组气腹后各时间点与气腹前比较SBP、DBP、Paw、P_(ET)CO_2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有显著性意义(P<0.05);AH组开腹后各时间点与开腹前比较SBP、DBP、P_(AW)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P_(ET)CO_2手术开始后呈下降趋势,与开腹前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_2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气腹使患者循环动力学发生改变,通气功能下降,对合并有严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病人慎用腹腔镜手术。
第二章腹腔镜CO_2腹气对麻醉方法安全的循证评价
目的:评价CO_2腹气对腹腔镜手术中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方法:检索CBMdisc光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麻醉学专业组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公开国内发表的文献15篇。纳入标准为原始文献类型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或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研究。通过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分析及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两种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出生存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包RevMan 5.0。结果:纳入的15个研究中,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各项指标异质性Q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值>0,p=0.11~0.80>0.05。结论:通过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应用于腹腔镜手术同样安全可靠。
第三章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病人,20例病人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LH组),20例病人接受开腹子宫切除术(AH组),分别于手术前、术后24h、手术后72h抽血检测CD3、CD4、CD8、TNF-α的浓度,观察其变化。结果:两组术后TNF-α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24h、72h血清TNF-α浓度LH组明显低于AH组(P<0.01);AH组患者在术后24h、72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均明显下降(P<0.01),然而,LH组患者在术后24h、72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浓度下降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对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同时,应注意保护开腹病人的术后免疫功能。
第三部分CO_2气腹对官颈癌Hela细胞生物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CO_2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及细胞周期影响的体外实验
目的:研究CO_2气腹对体外宫颈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宫颈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体外CO_2气腹模型,将宫颈癌细胞经不同压强、不同时间CO_2作用后,实验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细胞集落形成、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黏附、迁移能力,观察癌细胞生长浸润转移的变化。结果:CO_2人工气腹后,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在受到短暂抑制后,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但与CO_2作用压力大小无关。经CO_2作用后,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黏附能力显著下降。结论:CO_2气腹对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周期、增殖能力起促进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抑制了宫颈癌细胞的浸润、粘附、转移能力。
第二章CO_2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影响的体内实验
目的:探讨CO_2对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影响影响。方法:运用宫颈癌裸鼠模型,建立宫颈癌裸鼠人工CO_2气腹,设立气腹组、开腹组和对照组,术后4周处死全部裸鼠,打开腹腔,依次查找腹腔器官,分离肿瘤组织,计数各脏器肿瘤转移数,称量转移瘤重量,同时检测裸鼠术前术后体重下降情况。结果:CO_2气腹组术后4周腹腔生长的肿瘤质量较开腹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开腹组的肿瘤质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气腹组腹壁切口出现转移瘤,腹腔种植和播散较开腹组和对照组明显。实验后开腹组裸鼠体重下降显著于人工气腹组和对照组。结论:CO_2人工气腹较开腹手术更易促进腹腔肿瘤播散和肿瘤的种植。
第三章CO_2对宫颈癌Hela细胞抗失巢凋亡特性影响
目的:观察CO_2对宫颈癌Hela癌细胞系抗失巢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宫颈癌Hela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利用MTT、悬浮培养、流式细胞仪、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CO_2对宫颈癌Hela癌细胞系体外培养过程中增殖和抗失巢凋亡的影响。以SPSS13.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具有凋亡能力和抗失巢凋亡能力,实验组的增值能力和克隆形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抗失巢凋亡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CO_2能够提高宫颈癌Hela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但并不能提高抗失巢调亡能力,因此,CO_2不能促进癌细胞浸润、转移。
第四章CO_2作用宫颈癌Hela细胞相关基因差异性表达检测
目的:为了解CO_2作用后的宫颈癌Hela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的机制,依据基因分子平台,研究经CO_2诱变的宫颈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将宫颈癌Hela细胞进行CO_2处理后(8mmHg,培养1天)进行克隆化,筛选出生长速度较快的两组细胞克隆,编号为CO_2A、CO_2B细胞克隆,成瘤能力强,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应用480个人类肿瘤相关基因的Oligo双通道芯片研究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抽提CO_2A、CO_2B组和对照组细胞的总RNA,逆转录cDNA并标记探针。将实验组和对照组cDNA探针混合,分别与同一张芯片杂交后,用不同的波长扫描荧光强度,从而筛选出差异基因。结果:CO_2A组与对照组对比有29个基因呈现差异表达,其中上调2倍基因1个,下调2倍基因有28个;CO_2B组与对照组对比有138个基因呈现差异表达,上调2倍差异基因9个,下调2倍差异基因129个。上调差异性表达主要涉及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和信号转导基因等,下调差异表达给予你主要涉及细胞信号传导、抑癌基因、细胞黏附基因、失调控细胞调亡、MARK信号传导通路、调控细胞增值基因等。
结论:研究表明,CO2诱变宫颈癌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导致了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
第五章CO_2作用Hela细胞系的CAV1、CDK9基因mRNA表达水平测定
目的:研究CO_2作用宫颈癌Hela细胞系CAV1、CDK9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_2作用后实验组CO_2A(8mmHg,4h,培养24h)、CO_2B(8mmHg,4h,培养120h)及对照组(Hela细胞系未进行CO_2处理)的宫颈癌Hela细胞系CAV1-mRNA、CDK9-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CO_2A、CO_2B实验组与照组比较,CAV1、CDK9的相对量明显下降,同时,CO_2B组与CO_2A组比较,CO_2B组CAV1、CDK9的相对DNA量比CO_2A组明显减少,说明,两个基因在CO_2作用下受到抑制出现基因下调表达。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可以敏感且特异性的检测出宫颈癌Hela细胞系CAV1-mRNA、CDK9-mRNA的表达,且方法准确可靠,操作方便,RT-PCR的结果进一步应证了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提示两个基因在CO_2作用下受到抑制出现下调表达。
|
|
|
|
1 |
吴小龙,尤振;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J];医学文选;2000年04期 |
2 |
王积利,杨波;腹腔镜手术中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J];肝胆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
3 |
任雪萍;信军;何永珍;张丽;;41例腹腔镜手术后血气变化的分析[J];新疆医学;2002年05期 |
4 |
周应芳;腹腔镜应用范围 变化及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年11期 |
5 |
罗丽莉,左绪磊,胡瑞霞;156例休克型异位妊娠的腹腔镜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3年11期 |
6 |
罗丽莉,左绪磊,胡瑞霞;腹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
7 |
张巧玉,梁志清,常青,史常旭;腹腔镜手术结合中药外敷在慢性盆腔炎中的治疗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2期 |
8 |
吕晓玲;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探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9 |
李丽英;腹腔镜手术体位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10期 |
10 |
宋伟奇,张娟,于淑红,许永慧;208例妇科电视腹腔镜手术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
11 |
吴海雄,余小肪,陈建林,郑锦锋,鲍世韵,张卓;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腹腔镜治疗[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2 |
杨瑞,张媛,张新清,李环;电视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手术的临床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15期 |
13 |
周晓也;腹腔镜治疗环外移10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
14 |
郎雁,熊永炎,陈惠桢;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42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年05期 |
15 |
成够芳,邢佑红,田素芳,孙军鸽;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冶疗配伍米非司酮的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10期 |
16 |
丁强,姜昊文;腹腔镜专题综述[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年19期 |
17 |
郑培兰,郑红枫,赵碧芬;右卵巢甲状腺肿瘤及子宫直肠窝畸胎瘤1例[J];中国内镜杂志;2005年10期 |
18 |
马东红;;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21期 |
19 |
罗志娟;罗玉娟;;腹腔镜手术配合中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135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20 |
王卫星;杨敏;;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78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5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