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后24h内削痂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IL-1释放的影响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评价伤后24h内削痂治疗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的安全性,探讨其减轻深Ⅱ度烧伤创面炎症反应,防止创面进行性损害,促进IL-1释放,加快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选7例大面积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每例患者均选择相对均匀的深Ⅱ度创面作为实验创面并分为3个研究区域,既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伤后24h内行削痂术,手术前标本取自削痂术前创面,而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则于术后3~5d获取。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技术对创面组织标本处理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观察创面的炎症反应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处理创面组织标本后,观察局部组织释放IL-1的水平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同时记录手术中和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并记录不同处理方式创面的愈合时间。统计软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半定量分析数据的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生命体征监测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7例患者经过24h内的削痂手术后均未出现因手术打击而发生的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说明在在积极而有效的抗休克液体复苏,有足够的血液循环量的前提下,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病人24h内进行削痂手术是安全的;②7例烧伤创面组织标本的组织学检查发现,手术前实验区创面均为深Ⅱ度烧伤,烧伤部位皮肤为凝固性坏死,残留少量皮肤附件;在术后3~5d未手术实验区创面由凝固性坏死演化成液性坏死,创面炎症反应明显加重,组织坏死范围扩大,原来残留的少量皮肤附件大部分消失;而经伤后24h内削痂后创面局部残留的皮肤附件保存良好,未见明显的组织进行性坏死发生。对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手术组削痂后炎症反应程度较未手术创面明显减轻。③IL-1表达水平所得的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4h内削痂手术的创面组织局部释放IL-1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著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采取24h内削痂处理的创面比传统手术时间处理的创面可提前6~11d愈合。
结论:在积极并且有效的抗休克,保证患者充足血容量的情况下,对大面积深Ⅱ度烧伤进行24h内的削痂手术是安全的;并且通过24h内削痂,能够及时去除创面坏死组织,可以降低创面组织的炎症反应程度,防止烧伤创面的进行性损害,增加IL-1的释放,加快烧伤创面的愈合。
|
|
|
|
1 |
邱世翠,李彩玉,邸大琳,张群,李娜;白术对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和IL-1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2 |
解建波,付伟;瘦素、白细胞介素-1与脑梗死[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3期 |
3 |
禹爱梅;邹玉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1β及IL-6水平变化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
4 |
肖玲;冯涛;祝鸿雁;王连堃;;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与MMP-9的关系及意义[J];黑龙江医药;2011年02期 |
5 |
陈非,邓鸿业,丁桂凤,龙振州;IL-1促进大鼠肺纤维母细胞和小鼠胸腺细胞增殖的效应动力学比较[J];免疫学杂志;1991年04期 |
6 |
陈非,邓鸿业,丁桂风,龙振州;IL-1、PDGF和胰岛素对纤维母细胞生长的协同效应[J];免疫学杂志;1993年02期 |
7 |
杜平;细胞素功能本态论述[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6年02期 |
8 |
刘国法,吕证宝,安林;大鼠脑内白细胞介素1I型受体mRNA的分布[J];解剖学杂志;1999年01期 |
9 |
周洁,詹轶群,郭庆福;用EL -4和CTLL细胞测定IL-1RA的活性[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年06期 |
10 |
陈俊汇,杨为民,李家贵;男性不育患者精浆中细胞因子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年06期 |
11 |
吕鸣,周晓青,吕有灵,孔宪涛;IL-1和IL-6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0年03期 |
12 |
万军;肺炎患儿血清IL-1、IL-6、TNF-α的变化[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06期 |
13 |
钟志敏,翁志媛,郝志宏,于力,王丽娜;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2004年01期 |
14 |
晓霄,顾晓梅,刘嘉茵;宫颈粘液白细胞介素-1β在正常月经周期及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周期的变化规律[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07期 |
15 |
林映荷;管东华;陆轩;满毅;戴巧群;黄萍;宫苹;;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和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
16 |
丁一明,朱立平,张淑珍,刘士廉;介绍一种测定IL-1活性的方法[J];现代免疫学;1986年04期 |
17 |
杜德极;聂梅;杨薇;胡友梅;;葛根体外对IL-1,IL-2产生的影响[J];四川中草药研究;1995年Z1期 |
18 |
王少文,马康涛,张迺蘅;IL-1对β-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在人神经母细胞瘤株中表达的调节作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7年02期 |
19 |
王建茹,王金凯,李娜,汤慧华,冯忠军,刘好文;TIA、脑梗塞患者IL-1、IL-6及TNF-α水平测定[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7年05期 |
20 |
刘建治;白细胞介素-1与胆脂瘤[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