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骨密度与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寻找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
方法选取2009年3月~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83例。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腰椎、股骨近段骨密度,收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病理类型、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累积用量、是否服用维生素D加钙剂等临床资料。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83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α(glucocorticoid receptor a, GRa)、糖皮质激素受体β(glucocorticoid receptorβ, GRβ) mRNA表达水平,并计算GRβ/GRα比值。分析以上因素与骨密度、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83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31例,采用1994年WHO颁布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分为两组:骨量正常组(43例)、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40例)。男性、女性及所有患者两组间年龄、BMI、糖皮质激素平均每日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累积用量大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女性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GRa mRNA表达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及所有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GRp mRNA的表达水平及GRβ/GRα比值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服用维生素D加钙剂组与未用药组相比:年龄、BMI、男女比例、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皮质激素累积用量大于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稍低于未用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7%vs51.1%,P0.05)。
骨密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GRβmRNA表达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年龄与股骨颈、股骨Wards区骨密度呈负相关,GRa mRNA表达水平与股骨颈、股骨Wards区骨密度呈正相关。糖皮质激素累积用量、GRβ/GRα比值与腰椎、股骨近段骨密度呈负相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股骨Wards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糖皮质激素累积用量是腰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GRβmRNA表达增高可能是腰椎、股骨Wards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GRβ/GRα比值增高是腰椎及股骨近段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结论1.年龄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股骨Wards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糖皮质激素累积用量是患者腰椎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βmRNA表达增高可能是患者腰椎、股骨Wards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3.GRβ/GRa比值增高是患者腰椎及股骨近段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
|
|
|
1 |
林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年04期 |
2 |
肖登;罗庆禄;何成奇;杨霖;何红晨;伍援朝;;骨质增生对女性腰椎骨密度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年03期 |
3 |
韩全水,梁晓萍,林小兰,钟紫茹,周文英,文锦丽;深圳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07期 |
4 |
梶田悦子;Iki M;Nishino H;Mitamura S;;根据日本乡村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的随访研究制定骨质疏松的护理卫生方针(英文)[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5 |
张瑜;金建军;赵双琴;张世同;张英剑;白艳丽;郑玉峰;;伊班磷酸钠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炎症性肠病性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7期 |
6 |
罗南萍,杨道理,赵玉堂,彭立义,刘桂香;多项骨代谢指标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年04期 |
7 |
项靖;177例妇女腰椎骨密度测定[J];浙江实用医学;2002年01期 |
8 |
潘天荣,王长江,邵宜波,汪延华;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年03期 |
9 |
徐剑,史轶蘩;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骨质疏松[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年07期 |
10 |
赵军华;王善霞;郭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密度检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6期 |
11 |
王新文;薛雁山;李天平;;强直性脊柱炎QCT骨密度测量与CT分级的相关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年07期 |
12 |
李志清;魏瑞全;王黎明;李旭光;庄秋娟;倪颖;;西安地区人群骨密度检测及骨质疏松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
13 |
戴力扬,侯春林;脊髓损伤患者的骨质疏松[J];中华创伤杂志;1995年06期 |
14 |
郭成秀;女性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和测定方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9年02期 |
15 |
张兴雨,朱沛;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断上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3期 |
16 |
王欣;刘芳;;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多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09年20期 |
17 |
夏爱芹;浅谈骨质疏松症与绝经[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24期 |
18 |
雷署丰,邬勇,邓红文;维生素D受体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
19 |
杜正福;赵红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检测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01期 |
20 |
智喜梅;吴文;李东风;许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IGF-1及骨代谢指标的改变[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