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机制进行观察与评价,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至月经来潮第三天,一个月经周期共治疗6次;每次治疗均为针刺结束后隔姜灸八髎穴,每日1次,治疗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服药,1天2次,1次0.3g(1粒),连服5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患者均以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主要观察指标,用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表并统计出结果,评价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的比较,经统计:(1)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流速(S/D)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3)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流速(S/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以上结果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缓解痛经、改善子宫血液循环,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患者在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方面的比较,经统计分析:(1)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更低(P0.05);(2)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随访时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更低(P0.05),对照组随访时的痛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VA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3)随访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无差异(P0.05),对照组随访时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比治疗后更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仍能够持续缓解痛经症状,而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不仅不能继续缓解痛经,甚至其痛经程度可能比治疗前升高。(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能有效减轻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效果稳定持久,不良反应少,考虑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改善子宫血液循环有关;针刺结合隔姜灸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