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接经调气法”针灸治疗肝郁肾虚型围绝经期抑郁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接经调气法”针灸治疗肝郁肾虚型围绝经期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观察组:针刺治疗:然谷、太溪、复溜、阴谷、照海、申脉、太冲、合谷,以上穴位均取双侧;毫针刺法:直刺0.5-1寸,行小幅度提插捻转致得气后,均采用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持续10s。艾灸治疗:选用五年纯艾绒,搓成直径约0.5cm,高约0.5cm的圆锥形艾炷,选取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穴,按以上顺序艾灸,每穴3壮。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尼尔雌醇片2mg/次,1次/2周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20mg/次,1次/天口服;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候评分、HAMD-17评分、KMI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组治疗前年龄、病程、抑郁程度、中医临床症候评分、HAMD-17评分、KM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分析:治疗8周后,中医临床症候评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两组都可以有效缓解PD患者的中医症候。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HAMD-17评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两组都可以有效缓解PD患者的抑郁症状。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改善PD患者抑郁症状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5、治疗前后KMI评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两组都可以有效缓解PD患者围绝经期症状。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在改善PD患者围绝经期症状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轻度不良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有1例出现小水泡,不良情况率为3.3%。对照组有2例出现轻度头晕,2例出现轻度恶心,2例出现轻度乏力,不良情况率为20%,余53例患者未见不良情况。结论:“补肾接经调气法”针刺结合井穴麦粒灸和口服西药治疗均能改善肝郁肾虚型围绝经期抑郁的中医症候、抑郁症状及围绝经期症状,且“补肾接经调气法”针刺结合井穴麦粒灸疗法优于口服西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