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摘要】:罗兰·巴特被公认为20世纪著名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大师,他的文本理论对当代的法国文学界以及当今的国际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兰·巴特的文本观大体经历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两个阶段。在结构主义阶段,罗兰·巴特的文本观主要定位于文本的生成性研究,表现在他借助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在文学符号学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为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是他的“以文为本”阶段;后结构主义阶段主要是他的“文本理论”,在这一阶段他接受了解构主义的影响,他将研究视角转向了读者,逐渐突破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封闭文本结构理论,深入到文本的深层揭示其隐含的互文性的能指游戏,大大提高了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和独树一帜的文本观。关于连接这两个阶段的转型研究却很少为人所关注,而这恰是本文所重点研究的。转型的研究不是在其转型的某个“点”上,而是纵观在其整个文本理论的嬗变过程中的一条“线”上,我们只有把巴特的“转型”放到他的“思想流”中,即转型的“点”是转型“线”上的“点”,才能避免在对他的转型研究中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的片面研究的误区中。因此本文研究的策略是通过对巴特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连接这两者的“过渡”这三者的“过程”来分析研究他的文本理论转型,以期能从巴特转型前后的文本思想比较中得出对其转型的研究,而非只专注于“转型点”。当然,在作为主体三部分当中,其“转型点”的嬗变过程理所当然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转型前后三个阶段对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转型进行研究,以期能为巴特研究的后来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章主体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巴特结构主义时期的“以文为本”的文本理论,意即巴特突破以往文学的“外部研究”而转向文学的“内部研究”即把研究对象放在文本本身,然而却又是有别于英美新批评的“细读”研究。巴特在这一时期的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由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主要是在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上或是借鉴或是反叛地发展其符号学上的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如在《神话学》中对符号学的两级系统的语言符号学分析;其二是借鉴列维—施特劳斯等结构主义方法论来研究文学叙事学的文本深层结构以求建立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公式:“文学科学”。在发现构建“文学科学”的乌托邦之梦破碎后,巴特进入了一个其学术思想关键的转型期。这是本文第二部分内容。在这一时期内巴特的思想是“混乱”的,或者说是夹杂着既有其前期的结构主义文学观也隐约包含着后来的解构主义文本观,所以探寻这一时期巴特文本观转型的内外因的背景研究是很重要的。在分析完巴特转型的社会时代背景后,本文对体现其这一时期文本观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本书:《符号帝国》、《S/Z》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我们明显感觉到巴特的这一时期思想的挣扎和冲突。在《符号帝国》中我们开始感觉到了巴特思想内部裂变产生的“空虚的能指”的游戏观,他通过对日本文化现象观察得出日本文化现象是一种“意义空无”的能指之间的相互游戏的文本观。而其接下来的《S/Z》则使他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萨拉金》进行了一次无情的“肢解”实验。这一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巴特文本观的转折点。该书是最能体现巴特这一转型时期思想的剧烈冲突。一方面巴特试图以一种决绝的解构思想来解构一本具有连贯性意义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陷入了结构主义的无意识里面,其划分的561个词汇和5大类符码就使他的结构主义无意识暴露无疑。因此我们说这是一本巴特转型时期的关键作品,此后巴特才真正转入到他的后结构主义时代。这是本文第三部分的内容。在这一时期,巴特对文学的几个要素逐一进行了解构,从而宣告其“以纹为本”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完成:对作者进行了解构,消解了作者的独断权威,进而使读者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对作品进行了解构,明确区分了作品与文本的差异;再者,巴特以写作一个解构的文本来践行其解构主义时期的文本理论。至此,本文完成了对巴特文本理论思想转型前后比较的整个过程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