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定植于桉树根产酸克雷伯氏菌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功能基因

江绍锋  
【摘要】: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但其生长过程耗肥大,目前实际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以满足其生长的营养需求,因此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自生固氮菌能与多种植物形成联合固氮体系,具有一定利用的价值。本文从桉树林分离筛选出一株自生固氮菌,命名为KO108。采用PCR技术克隆16SrRNA基因可变区序列,在NCBI上的登陆号为KM460926.1。同时利用常规鉴定方法并结合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属于肠杆菌科(Enterbateriaceae)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利用药敏试纸对菌株KO108进行抗生素抗性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呋喃妥因、链霉菌、头孢曲松、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强力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对多粘菌素、青霉素G、四环素、红霉素不敏感,青霉素G对其的抑菌圈直径为0。以转座子[mTn5gusA-pgfp21]对产酸克雷伯氏菌KO108进行突变,筛选能定植于桉树根系表面的突变体,尝试建立一种木本植物与固氮细菌的互利促生体系。菌株KO108和Escherichia coli S17.1两亲结合,经转座子[mTn5gusA-pgfp21 ]结合转移并随机插入突变建立KO108的Kan抗性标记,GUS活性,GFP遗传标记的突变体库。随机选择突变体,以750bp GFP绿色荧光蛋白序列为探针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转座子[mTn5gusA-pgfp21]为单插入,片段大小不同,验证结果显示该突变体库随机性良好。以桉树根与突变体库共同培养筛选可以定植于桉树根的突变体,结果发现有2株较稳定地附着于桉树根系表面,编号为MA和MD,但野生菌株KO108不能定植于桉树根。以转座子[mTn5gusA-pgfp21]的GUS1和IS50R端各1条引物对Sau3A I的酶切MA和MD基因组的自连产物进行反向PCR,分别得到一段671bp和195bp的片段,通过NCBI数据库Blast比对结果显示MA的[mTn5gusA-pgfp21]插入位点所在片段与产酸克雷伯氏菌NAD(P)H醌类氧化还原酶基因核苷酸水平有87%一致性,而MD与产酸克雷伯氏菌LPS脂多糖生物合成基因簇核苷酸水平有99%一致性。采用Epicentre pWEBTM Cosmid Cloning Kit构建KO108基因组文库,克隆数目为1329个。通过EcoR I酶切分析随机挑取的20个文库克隆的重组质粒,结果显示所有质粒均有8.179 bp载体条带同时含有外源DNA,且外源DNA的带型并不相同,这表明所构建的K0108基因组文库中插入的外源DNA随机性较好。分析EcoR I酶切随机挑取的20个文库克隆的重组质粒的外源DNA电泳条带的大小,结果显示克隆的外源DNA片段最小约为25 kb,最大约为50 kb,平均大小估算为40 kb,文库克隆容量约52 Mb,证明该基因组文库包含基因组任意一个基因的概率为99.8%,是K0108基因组覆盖率的5倍。通过茵落原位杂交从K0108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3个含有NAD (P) H(醌类氧化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K0108中的NAD (P) H(醌类氧化还原酶)基因与该菌定植于桉树根系表面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岳华;刘内生;刘亚刚;汤承;袁圣蓉;李健;余琼;蒋朝龙;马正中;;鸭克雷伯氏菌感染研究——Ⅱ、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病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2 王茂法;尤康春;林平;郑伟;阮文琴;;猪臭鼻克雷伯氏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药杂志;2006年02期
3 ;化工上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1987年06期
4 李桂杰,朱瑞良,徐刚;克雷伯氏菌的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畜牧兽医;1997年02期
5 郑军;郭珺;王玉军;杨玉景;庞金梅;杨素萍;赵艮贵;董川;;一株可利用甲烷的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及其在甲烷检测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6 杨芳;姚开;米兰;刘书亮;贾冬英;;产酸克雷伯氏菌降解氯氰菊酯农药发酵条件的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年01期
7 窦畅;杜军;纪晓俊;聂志奎;高振;黄和;;克雷伯氏菌生产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年12期
8 徐云玲;龙传南;徐惠娟;邬小兵;张凤章;;产酸克雷伯氏菌氢酶分离提纯与特性的初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纪树兰;韩磊;任海燕;崔成武;刘志鹏;张国俊;;一株降解甾体雌激素的克雷伯氏菌ZY3[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10 谭顺祥,谭逢术,成军,姜宁,张栋;仔猪克雷伯氏菌病的病原分离鉴定[J];吉林畜牧兽医;2005年08期
11 王莹;邵仙萍;刘文斌;高宇;徐维娜;;克雷伯氏菌AN-4与其他菌复合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12 田云;叶锦韶;尹华;谢丹平;彭辉;秦华明;龙焰;何宝燕;;一株新分离的克雷伯氏菌对三苯基锡的降解性能及离子释放规律[J];环境化学;2013年04期
13 岳华,刘内生,刘亚刚,袁圣蓉,汤承,李健,余琼,蒋朝龙,马正中;臭鼻克雷伯氏菌对试验动物致病力的初步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14 高旭;梁晓峰;王苗;;孔雀产酸克雷伯氏菌的分离与鉴定[J];吉林畜牧兽医;2005年10期
15 郭安剑;聂麦茜;邢健;武贤智;陈兴都;;氮源对克雷伯氏菌NⅢ2分泌絮凝剂特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16 南南;曹放;沈俊涛;绳傲楠;孙亚琴;牟英;修志龙;;一株产1,3-丙二醇的克雷伯氏菌的噬菌体生物学特性[J];微生物学报;2013年09期
17 李玲;冷新丽;胡婧;郭丽茹;杨玉英;;鸡蛋中臭鼻克雷伯氏菌的分离与鉴定[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8 高大威;AP-PCR技术在克雷伯氏菌DNA多态性分析中的应用[J];燕山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9 赵翠翠;郑军;赵艮贵;;甲烷利用克雷伯氏菌ME17菌株培养参数优化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0 吕泽勋,李久蒂,朱至清;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产酸克雷伯氏菌SG-11研究其在水稻苗期根部的定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丽君;王静;李兆杰;胡巧茹;吕国强;刘玉敏;鞠玲燕;;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两株克雷伯氏菌快速分类[A];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刊[C];2012年
2 沈晶晶;黄星;俞欣妍;李顺鹏;何健;;两株抗除草剂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及其AHAS基因ilvIH的克隆[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叶锦韶;陈烁娜;佟瑶;尹华;;克雷伯氏菌对水体三苯基锡的生物降解[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莉莉;周胜;吉华松;高任;秦启伟;;磷酸盐对海洋克雷伯氏菌HSL4发酵产1,3-丙二醇的影响[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5 赵莉;王娅君;宫衡;马兴元;魏东芝;郑宇;徐佳杰;;克雷伯氏菌发酵生产1,3-丙二醇过程中关键酶及相关蛋白动态变化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 李金合;谨防水貂克雷伯氏菌病[N];河北科技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