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德育思想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它讲述的许多道理都充分体现了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甚至包涵了人们生活处事所具有的根本智慧和思想。人类思想所具有的品质是人类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和实质动力,它不仅对人类的行为举止具有客观作用,而且还对人类的智力能力形成影响。人是从属于社会的,且发起和引导各种社会运动。人类经过思想品德的感化,会熏陶出高尚的情操;人类通过品德的教导,来形成先进的思维;人类通过实现精神上的富足来促进社会的进步。良好的思想熏陶使人类拥有宽容的度量和成熟的理想以及善良的品德,不然人类就不会再有前进的步伐,更不会有努力的目标。董仲舒,汉朝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董仲舒所处的时期,正值政局动乱的时期,匈奴入侵,诸侯分据,农民起义等等。这个时候统治者急需要一种文化武器为自己正名,武装自己,得到民众的支持。而董仲舒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顺势提出了他的德育思想主张。董仲舒继承和融合了先秦以来的各位大家们的人性观点,尤其是借鉴了孔、孟、荀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人性论,他按照人性的不同将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性”本身是自然质朴的,人性中既有善的成分,又有恶的成分,而只有经过了王者的教化才能去除人性中潜在的恶,成为真正的善。对于董仲舒而言,它的德育思想正是以其人性论为基本理论依据的。董仲舒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思想和礼乐教化思想。“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它们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作为人性修养的必要手段与途径而存在的。同时,他提倡礼乐教化,他把古代的四书五经以及“六艺”编入礼乐教化的教材内容中,他认为礼乐教化对于提高个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及国家的治乱兴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董仲舒阐述了其德育思想中关于仁义法和“重义轻利”的内容,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重义轻利”;“明道重志,行道养志”。而他提出的主要德育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循序渐进法、礼乐教化法。董仲舒所规定的道德教育内容,以及他提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最终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阶级正是凭借着这些理论武器来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控制,最终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但是,其中也有体现人类社会统一的生活准则、弘扬民族道德传统、探讨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积极一面。董仲舒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德治政治的根本手段,是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需求的,它使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渐渐地变成了流于形式的虚伪说教,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对董仲舒的德育思想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辩证的客观评价,可以看出它对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最后,站在现代的角度,针对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稳定发展所面临的危机,重新考察董仲舒的德育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和指导:大力推广和普及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增强“德”在人才选拔中的比重;健全道德行为保护和道德评价制度,净化社会风气;以道德引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在今后对其德育思想的借鉴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中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