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断对大班幼儿利他奖惩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利他奖惩是维护公平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近年来备受关注。道德判断与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密切,然而它与利他奖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道德判断对大班幼儿利他奖惩的影响。实验一以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测查大班幼儿的道德判断水平,选取出结果取向和动机取向的幼儿各30名,采用2(道德判断:结果取向;动机取向)×3(成本:无;低;高)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道德判断为被试间变量,成本为被试内变量,考察幼儿作为第三方,是否会对分配者的利己分配行为做出利他惩罚。结果表明:无成本时,两组幼儿表现一致,各有29人主张惩罚,利他惩罚比例高达96.7%;低成本时,结果和动机取向组分别有16和22人主张惩罚,两组幼儿的利他惩罚差异也不显著;高成本时主张惩罚者,结果取向组只有6人,动机取向组却仍有21人,差异显著。实验一结果表明,道德判断对大班幼儿利他惩罚有显著影响,具体体现为在高成本时,动机取向组幼儿的利他惩罚高于结果取向组幼儿。据已有研究发现,幼儿的不公厌恶在很早便已经开始发展,幼儿不同意分配者的利己分配方案,且即使要付出代价依然会惩罚利己分配者。那么,幼儿是否会认可利他分配方案呢?以及是否会对利他分配者进行奖励呢?因此,实验二的设计同实验一,采用2(道德判断:结果取向;动机取向)×3(成本:无;低;高)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道德判断为被试间变量,成本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利他奖励。考察幼儿作为第三方,是否会对利他分配行为做出利他奖励。结果表明:无成本时,两组各有20人主张奖励,占66.67%;低成本时,动机取向组仍有19人主张奖励,而结果取向组却降到了10人,结果取向组和动机取向组幼儿利他奖励差异显著;高成本时,动机取向组有15人主张奖励,结果取向组只有4人,两组幼儿利他奖励差异显著。实验二结果显示,道德判断对大班幼儿利他奖励有显著影响,体现为在低成本和高成本时,动机取向组幼儿的利他奖励行为高于结果取向组幼儿。实验一与实验二显示,幼儿不同意利己分配方案,会对利己分配者进行惩罚,虽然会对利他分配者进行奖励,但不完全都认可分配者的利他分配方案。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偏好公平,那么幼儿是否会倾向于奖励平均分配方案呢?实验三的设计亦与实验一相同,目的是考察幼儿作为第三方,是否会对平均分配行为进行利他奖励。结果表明,幼儿的反应因成本而不同,但是组间差异不显著:在无成本时,90%以上的两组幼儿均主张奖励;低成本和高成本时,结果取向组各有17人主张奖励,动机取向组分别有23人和20人主张奖励。基于本研究的条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道德判断对大班幼儿的利他奖惩,具有显著影响。即道德判断水平更高的幼儿更倾向于对利己分配进行惩罚、对利他分配进行奖励,特别是需要支付高成本时,效应更为显著。2.成本对大班幼儿的利他奖惩,具有显著影响。具体体现为,当在无成本、低成本时,大班幼儿的利他奖惩行为较高,当提高成本时,幼儿的利他奖惩行为下降。3.幼儿在资源分配中有强烈的均分偏好,相对于利他分配行为,他们更倾向于奖励平均分配行为。基于本研究的结论,研究者对学前教育实践提出两点建议:1.通过培养幼儿道德判断的发展,引导幼儿利他奖惩健康发展。道德判断对大班幼儿利他奖励有显著影响,道德判断水平越高的幼儿其利他奖惩行为也越高。因此,可以提升幼儿的道德判断水平,培养幼儿的公平敏感性,促进幼儿利他奖惩行为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关注道德事件的意图,促进其道德的发展。如在一些道德事件时,引导幼儿讨论社会事件,关注事件的意图、动机,而不仅仅是结果。2.保护、发展幼儿的公平意识,注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培养。在本研究中发现,幼儿有强烈的维护公平的需求,与惩罚坏人的心理需要。那么在教育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创设游戏情境,满足幼儿的需要。如,开展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可以适当地,在安全的前提下,拓展小偷被抓到后的后续游戏设计。此外,在幼儿生活中也会经常会碰到资源分配问题,在资源分配中对公平的理解也至关重要。大班正是幼儿利他惩罚与利他奖励发展的阶段,教师和家长可以多关注幼儿在公平与不公平情境中的表现,培养幼儿对公平、规则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