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另一种审视

蒋业华  
【摘要】: 乡愁是白先勇小说集《纽约客》和《台北人》的一个重要主题,对白先勇这一主题的内在意蕴,国内研究者大多认为是表达了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这主要以中山大学王晋民先生的意见最具代表性,他多次在他的评论文章中说到,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曲折表现,是他深沉的民族感情的反映。王晋民先生的这一意见得到了国内大部分人的认可。但笔者认为,把白先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说成是一种爱国主义感情,是一种非常宽泛和笼统的说法,“爱国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多含义的概念,渴望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思想,思乡、念乡、礼赞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爱国主义,同样,对祖国沉滞封闭的社会现状进行批评也是爱国主义,所以,用爱国主义来定义白先勇乡愁的内涵是笼统而不明确的,而且也有过于狭窄和肤浅之嫌,其实,如果从内在心理机制来考察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就不是爱国主义就能说明问题的。况且,考虑到白先勇的小说被介绍到大陆来时的政治背景,就会发现王晋民先生的这一说法是保持了一定弹性而不够深入和全面的。 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重新解释白先勇这两部小说集中乡愁的文化内涵,以期发现被前人所忽略的这一主题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文章先对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乡愁情结进行心理机制的文化考察,说明他们的乡愁实际上是农业文明所培植的价值态度,是知识分子的文化血脉、精神传统,是体现自己“传统人格”的一种表达方式,包含有对某种文化价值的怀念。白先勇的乡愁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乡愁”的文化气质, 是他在中西文化边缘上对自己文化血缘的追溯,是他对于忘却本原、丧失 我之为我的恐惧。但是,由于时空背景的不同,白先勇乡愁中的文化内涵 又与传统有所不同。首先,整个世界向现代文明前进的趋势,使他看到农 业文明旁落的必然性;另外,西方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对人的存在 本质的探索,也影响了白先勇对文化的看法,他认为文化存在的规定性是 使依赖于它存在的人们失去独立性和批判性、乃至失去灵魂、浑浑噩噩存 在的根源。因此,他否定了这种他所认为的无意义的存在,他要挣脱文化 的制约,去寻找和创造自身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念,而实现这一目的的 途径就是流浪。因此,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其实是为了表现“回归—— 流浪”这样一种作者自己对人的文化存在的内在体验,它指向的是作者摆 一 脱文化制约后对广阔文化空间的追寻。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认知的更新和哲 学情境的注人,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主题呈现出新的面貌:《纽约客》的 乡愁凸现的是依附于传统农业文化的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悲剧,《台北人5) 则从文化心理、文化思维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三个方面具体揭示了传统文 化在现代社会悲剧结局的内在性根源。 这样,白先勇通过《纽约客》和《台北人》表达了现代中国人寻觅乡 土而不得的无归属感,但在“回归——流浪”的哲学意境中,他们离开乡 土的流浪之旅并非只有忧伤,还包裹着一种甜蜜,那就是因流浪而带来的 “在路上”的自由。从这一意义上说,白先勇的乡愁小说是摆脱了传统乡 愁主题审美定势、符合当今世界潮流的作品。它反映了在世界性变革和现 代化大潮中海外华人敏锐的历史眼光以及超越自我局限、重构自身文化价 值意识的文化心理c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靳可;;台湾人的乡愁[J];厦门航空;2011年09期
2 白连春;;乡愁是一条铁轨,大半个祖国[J];文苑;2011年07期
3 周国平;;后现代乡愁[J];晚报文萃;2011年16期
4 李雪梅;;浅浅的海峡 深深的乡愁——余光中《乡愁》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杨通;;巴中,我的美丽乡愁[J];散文诗;2011年19期
6 孙绍振;;余光中的四种乡愁[J];语文建设;2011年Z1期
7 刘素;;论《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对主题表达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李志福;;肺腑里的圣殿[J];泉州文学;2011年08期
9 张如飞;;浅析电影《乡愁》的创作理念[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3期
10 余光中;;乡愁[J];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09期
11 陈晓辉;;乡愁[J];新青年(珍情);2011年01期
12 姜锐;;乡愁,人类共同的情怀 对话《文艺风赏》主编笛安[J];厦门航空;2011年09期
13 许秀莲;;饮食题材——杜甫草堂诗中心态之体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4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温庭筠《商山早行》[J];辅导员;2011年Z2期
15 语伞;;人生就是一次远行[J];散文诗世界;2011年07期
16 Kjell;;喀什,喀什,某一种乡愁[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06期
17 欧阳江河;;难以割舍的精神乡愁[J];诗刊;2011年17期
18 熊召政;;闲庐谈艺录(之七)[J];延河;2011年08期
19 李治修;刘饰华;;乡音[J];晚霞;2011年13期
20 刘光星;;故乡(外二首)[J];草地;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思敬;;《边界望乡》评点[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顾春红;;让课堂闪烁智慧之花[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3 霍俊明;;流年木马:母语乡愁·城市强权·历史除魅——关于叶维廉《雨的味道》的阅读札记[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文刚;;诗国长城 文化丰碑——中国常德诗墙文化内涵解读[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金铭;;王禹俑的商洛情怀[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6 祁林;;电光碎影的乡愁——论香港电影的怀旧意蕴[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成奇;;一个人的反抗:夜读邰筐[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袁银传;;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杨秀廷;;抒写文化乡愁——当下散文写作中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庆星;;赤子故乡情[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1949大陆迁台作家的怀乡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2 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D];苏州大学;2004年
3 张云峰;乡愁与中国现代生命诗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淑梅;布宁创作中的庄园主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解孝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旅外作家与八、九十年代“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岳兵;日本近代儒学思想研究(1868-1945)[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张晓玥;复调与中国当代小说[D];苏州大学;2007年
8 赵亚夫;日本的军国民教育(1868—1945)[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10 胡树毅;中国现当代小说病态人物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业华;另一种审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青;生命的移植[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水波;“错位”与“回归”[D];中南大学;2009年
4 陈萍;现代性批判中的怀乡[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虹;论梁实秋的散文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忠慧;痛与爱的诗性升华[D];山东大学;2008年
7 钟丽阳;在永恒里结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杨;论中国大陆留学生文学的主题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曾长姣;执著于人类心灵痛楚的书写——白先勇短篇小说创作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马丽平;回眸故园写人生[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一丹;乡愁的定义[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王嘉;何大草 用赤脚丈量《所有的乡愁》[N];成都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傅小平;何大草:命运是最终的乡愁[N];文学报;2009年
4 陈光立;美华人解乡愁带来商机 代客邮购家乡味成新行业[N];团结报;2010年
5 娅子;乡愁温暖[N];中国文化报;2002年
6 何吉贤;关于“美国乡愁”的告白[N];文艺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丕屹;怎样拂去那一缕乡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记者 罗争光 黄安琪 张梦洁;E中秋:不同的故乡,一样的乡愁[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9 龚晓跃;我们喝酒,我们乡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王干;乡愁·坚韧·祈盼[N];光明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