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桂系时期广西赈灾救济研究

韦子玲  
【摘要】:民国时期的广西多灾多难,除了遭受不断的战争、匪患之外,还遭受连绵不绝的的自然灾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两次入侵广西,长达两年之久,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所犯下的罪行,磬竹难书。在遭受日军的两次洗劫之后,正期待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的广西人民,不期然又连续遭遇水旱风虫各灾。民国时期,广西的自然灾害爆发频繁的原因,首先,广西由于地处亚热带,南临热带海洋,在季风的影响下,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具有气温高、降水多且在时空上分布又很不均匀等特点,容易造成旱灾水灾。其次近代以来人口的增长,尤其是清乾隆以后人口猛增,为扩大耕地面积,盲目毁林造田,结果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是水旱灾频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的原因。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广西的旱涝灾害连绵不断。 频繁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业失收,甚至可以毁灭整个村庄、城镇。自然灾害还会衍生出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滋生大量土匪,高利贷剥削更加沉重,饥民为了活命,铤而走险去偷盗抢劫,引发社会不安定。民国时期的广西人民,除了遭受连年不断的天灾,还遭受连绵不绝的战祸,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两次入侵,给广西人民带来空前未有的大劫难。 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自己的统治,新桂系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救济救助,设置相应的赈灾救济机构。抗战前对灾民的救济,主要是采用赈粮、赈款、工赈、借贷、平籴、蠲免等方式进行,并开展一些防灾的举措,如建立仓储、兴办农田水利等。抗战时期,广西成为最先沦陷省区民众避难的落脚点,大批难民涌入广西,新桂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救济难民,如设置难民临时收容所收容难民、开办难民工场、为难民介绍职业等,成立专门的儿童教养院等机构,战后又积极协助难民返乡。在战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桂系想方设法为难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救济是值得肯定的。 战后广西陷入空前未有的窘境中,省库空虚,财源枯竭,灾民遍地,水旱虫风各灾又接连不断。为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新桂系对善后救济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除了成立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主管全省善后救济业务,负责分配行总拨给广西的救济物质款项外,还向国内外、海外华侨呼吁、发动救灾运动,多方筹借救济款物。在广西当局的努力下,国内外、海外华侨纷纷向广西伸出援助之手。新桂系政府在严重灾情降临时,为维持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采取措施,调剂社会上的一部分物质用于救灾,这对于部分灾民解决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付源;杨雪;;新桂系时期广西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述评[J];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李炳东;广西古代利用植物纤维织造史考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3 刘汉铭;锐气勃勃的开掘和翻耕——简论广西厂[J];电影评介;1989年12期
4 李彦福;民族文化园中一朵鲜艳的奇葩──推荐《广西文化历史丛书》[J];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5 张江华;广西与中国稻作的发展[J];农业考古;1997年03期
6 刘潇;明清时期士人笔下的广西道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
7 麦群忠;血泪斑斑的广西早期劳务输出[J];文史春秋;2004年01期
8 潘兰芳,徐标,张德胜;对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5年05期
9 黄灼;;广西原创摇滚:在梦想与现实间行走[J];广西教育;2006年Z6期
10 王明前;;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及江南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11 赖莉云;;晚清广西的自然灾害及赈灾政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12 刘建刚;俸燕萍;;广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06期
13 蒋霞;贺金林;;试析抗战时期广西商业经济的战时繁荣及其作用[J];学术论坛;2011年04期
14 颜小华;;近代西方传教士对广西族群和文化的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5 ;宁县访问演出团专程赴广西访问演出[J];朔方;1961年04期
16 韩肇明;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7 向大有;广西籍华侨参与辛亥革命活动之特征——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J];八桂侨刊;1991年03期
18 ;广西龙珠股份有限公司[J];中国西部;1994年02期
19 申辰;广西地域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历史启示[J];民族艺术;1995年04期
20 向大有;广西华侨归侨抗日史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J];八桂侨刊;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咸岳;;对广西生产力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A];广西生产力学会第六届年会专辑[C];2001年
2 刘文秀;;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路[A];全国甘蔗生产机械化与产业研讨会暨甘蔗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贵娟;黄焕坤;尹俐;;广西首次发现食品中集聚性大肠杆菌[A];广西微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邓展云;王伯辉;刘海斌;朱秋珍;王维赞;谭裕模;王伦旺;;广西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初报[A];广西甘蔗研究所论文集[C];2003年
5 苏伟强;;加快广西荔枝产业化发展的建议[A];2003年广西专家论坛·水果发展战略专题调研报告[C];2003年
6 韦仁彦;;广西中三叠世菊石群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钟健;;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8 伍梅;欧水木;;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广西人才资源的影响及对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9 何国民;;广西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产业发展机遇[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露;黄建辉;;示范性普通高中高额负债问题探析——以广西为例[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李少游;广西国土资源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赋屏;广西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蓝武;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奉钦亮;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吴郭泉;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7 郑跃鹏;基于“3S”技术的广西海岸带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叶绍明;广西桉树工业人工林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赖小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温放;广西苦苣苔科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引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子玲;新桂系时期广西赈灾救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爱平;广西家法族规概论[D];湘潭大学;2003年
3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庞丹丹;近现代广西教会学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韬;广西水路货运结构调整规划及措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王建军;《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条例》修订的若干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7 邓昀;广西实施现代物流管理的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8 解永军;广西运德发展战略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9 王培县;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10 刘雅媚;广西武术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世界最大压缩机供应商进驻广西[N];中国化工报;2003年
2 谭土生;广西实行疏导电价[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冯威力;广西化工企业50年首遇大电荒[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单 考;中国—东盟零距离商机[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5 记者 吴梅 通讯员 刘家国;农行与高峰集团全力打造广西林业航母[N];广西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梁杰珍 方慧玲;让广西绿茶品牌扬名世界[N];广西日报;2005年
7 记者罗昌爱;广西推行“单位包村”成效显著[N];人民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古亦忠;做强广西糖[N];人民日报;2003年
9 周华;广西:“开门”立出“同命同价”等良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人文;广西成为台商登陆东盟桥头堡[N];国际商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