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

谢科  
【摘要】:近年来,经济民俗学、消费民俗学、风物传说的宣传与旅游业的兴起等引起民俗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亦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当今文化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渗透了民俗文化的因素,经济与民俗文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大趋势和人类文化发展的推动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这是我们必须深思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那么我们用经济学观点和原理来指导民俗文化建设实践,抓住机遇,立足实际,面向市场,把民俗文化建设与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 文章分析了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揭示了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探讨了民俗文化的经济功能,民俗文化伴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发展,同时,它如同其他文化、艺术、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一样,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各个经济领域和生活领域里,不断地影响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另外,民俗文化对消费倾向还具有影响作用,主要从对消费价值观的影响,对消费审美心理的影响,民族性格倾向在消费行为中的反映,民风民俗导致消费偏好和消费禁忌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从民俗文化在经济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来看,民俗文化因素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对经济全球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同时全球经济的腾飞与发展带动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以民俗文化为导向平衡国民经济的供求关系,是新形势下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民俗文化的开发是西部大开发必然的凭借,在国际贸易的交往中,重视民俗文化,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国际市场,立足国际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民俗文化从不同方面实现其应用价值,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对发展现代时装产业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现代餐饮业中的开发与建设,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对现代住宅发展的启示以及民俗旅游的开发,以上四个方面有力地说明了民俗文化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阚波;;试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2期
2 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J];思想战线;2007年03期
3 辛勤;;对发展民俗旅游与传承民俗文化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4 阚波;;民俗文化保护与观光产业开发矛盾的思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钟昌火;曾长秋;;民俗文化商业化的两重性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8期
6 刁统菊;曲洪祎;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吴育标;陈方正;;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保护主体的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6期
8 黄金钰;;花儿与民俗文化[J];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04期
9 江帆;论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贬值与增值[J];民俗研究;1997年01期
10 陈伟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年节民俗文化[J];民族论坛;1997年04期
11 咸春林;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12 卡哈尔·吾甫尔;关于开发新疆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探讨[J];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02期
13 陶立璠;期待中越民俗文化的广泛交流[J];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03期
14 仲富兰;;浦东文化与民俗资源开发[J];浦东开发;2004年12期
15 刁晏斌;一部词汇与民俗文化综合研究的力作——评《民俗文化语汇通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6 闫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17 章也;;内蒙古西部方言与民俗文化[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6年05期
18 贾巧云;吴忠军;;民俗旅游与“三农”问题的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9 任克奇;;论周作人在现代民俗学创建和发展中的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0 陈书霞;;试析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魅力中国;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卫平;郑邦俊;;莆仙民俗文化浅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杨太;;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4 冉砚农;;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上讲话[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贯行;;闽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浅探[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千寿山;;论我州旅游业中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展示[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谭纯武;;关于南宁民俗文化资源现状与发展的思考[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8 马东平;;八坊民俗文化中商业文化特征及其建构[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9 邢莉;;钟敬文的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吴文涛;;门头沟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4 肖建红;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及其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曹亚丽;动画影像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刘红梅;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理论及实践[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王小锡;经济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远宏;粗瓷杂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刘畅;《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科;论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D];暨南大学;2003年
3 邵明翔;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颖超;清代马政对辽西走廊民俗文化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赵丽敏;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民俗学问题[D];河南大学;2005年
6 王亚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D];河南大学;2008年
7 胡术;方寸间的艺术[D];重庆大学;2009年
8 齐飞飞;东永安村的秧歌活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闫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金章;汉乐府民俗文化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继红;新春庙会突出奥运主题民俗文化奏响和谐乐章[N];国际商报;2007年
2 记者 唐亚南;传承民族文化 再现江淮古风[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7年
3 记者 先朝阳 谢志娟;第五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N];甘肃日报;2006年
4 吴锋 杨鲜明;第二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隆重开幕[N];陇东报;2006年
5 韩仕超王春娜;一位民俗文化使者的追求[N];团结报;2007年
6 邹领根;南丰“民俗文化”成冬季旅游热点[N];抚州日报;2008年
7 徐仲英;甘南特色民俗文化游开门迎客[N];甘肃日报;2008年
8 邓洪卫;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N];广西政协报;2008年
9 杨文婷;西峰至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公交旅游专线正式通车[N];陇东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杨旭春;陕北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召开[N];延安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