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麦振中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无疑是当代消费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已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与关于生活梦想的显著变化。为了探明其根源和本质,本文主要以消费社会理论、艺术理论和日常生活理论多角度地来考察这一现象。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自古就有的文化现象,它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是两种与传统的资本主义有着极大区别的生产方式。前者兴起于20世纪初期,它用物的丰盛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从福特主义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如轿车、洗衣机、电冰箱等家庭用品套装无疑是奢侈品的象征,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来解读,而它们在社会的流行与扩散则表征着一种根源于生产意识形态和人们欲望的消费主义。后福特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科技和传媒力量,它打造了一种新的关于消费的审美神话。在这个时代,制造业不再是经济的重心,而是服务业和娱乐传媒等文化产业,它们极度强调产品外观甚至于内涵的包装和风格化,使消费品成为了一种可以用来表征个人趣味和生活方式的流行文化。小至精致的小商品、影视娱乐文化,乃至人们家居设计,无不深刻地说明了现代文化工业对人们的影响。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当代艺术理论和关于主体欲望现代性扩张的学说也对此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从艺术理论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无疑是自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最终印证。审美从原始文化中分裂出来,然后依附于信仰时代的神取得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神圣性,然后再通过主体的确立而确立自己,现在,审美则力图突破自己的形式局限性,让生活成为一个主要的美的展现场所。审美的这一发展过程,在主体论看来,则是人的主体性扩张和欲望扩张的结果。 最后,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说明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能真正地让日常生活成为一个艺术对象。日常生活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层面,它的“自在存在”性遮蔽着日常生活所有的文化意味,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态度,则把这些文化的原始含义异化为一种通俗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代社会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不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品。 综上所述,主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技术文化专制与市场逻辑。商品的消费可以满足人基本需要,也可以带来情感的刺激和文化标记,但它不可能改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基本态度。同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过着一种全面的审美化生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昊;;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视觉艺术[J];美与时代(中);2011年07期
2 张大为;;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山花;2011年17期
3 侯璐璐;;美国消费文化下的设计[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4 陈博;;美学生活论转向的社会利弊[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5 黎春娴;;论我国当代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J];江苏商论;2011年06期
6 曹宇;;从生活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范玲;;后情感主义时代的生存症候[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8 李瀛慧;;浅析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泛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9 邵长鹏;;简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消费文化的策略[J];丝绸之路;2011年16期
10 盘湘龙;;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产品绿色设计发展之趋势[J];艺海;2011年07期
11 邵长鹏;;简论消费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丝绸之路;2011年14期
12 樊文春;;美从何处寻——对生活美学形而下的反思[J];理论与创作;2011年04期
13 陈旺;;解析动画《疯狂约会美丽都》的文化批判视野[J];装饰;2011年09期
14 刘冬梅;;家长里短的艺术光辉——浅谈《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15 赵霞;方卫平;;论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J];南方文坛;2011年04期
16 张妮;顾洁;;清教主义的残留和消费文化的冲击——比较汉森夫妇和嘉莉妹妹[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17 刘璐;;从美国人的消费文化窥探美国人的价值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5期
18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19 万长林;;基于感性工学的日用陶瓷设计[J];中国陶瓷;2011年08期
20 李作清;;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看我国消费文化发展[J];世纪桥;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平;;城市居民消费文化研究综述[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成兵;;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认同危机问题[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5 冯文华;;新时期我国居民消费文化变迁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6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7 伍婷;;融入消费文化,打造服装专业物流中心[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菊;房春生;;循环经济理论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趋势分析[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户晓坤;;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批判性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吴志文;;讲坛神话与消费盛宴——“后讲坛时代”的消费文化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2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杨斌;消费文化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崔笑声;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王红媛;波普之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7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管宁;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振中;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任萍华;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韩方方;美的诱惑与变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员林;论当代设计艺术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策略[D];厦门大学;2006年
7 张姝丽;试论和谐社会中的消费文化建设[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8 吴丹;从《时尚》看女性时尚杂志的消费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楠;消费文化下的新生代绘画与后新生代绘画的情感表述[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飞龙;也谈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上虞市委党校 顾利民;后危机时代消费文化的创新[N];绍兴日报;2010年
3 记者 罗薇薇;物联网创新应用与消费文化高峰论坛举行[N];南京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业军;“舶来品”:消费文化中的鲇鱼效应[N];中国经营报;2008年
5 黄兆晖;“夜行人丛书”思考消费文化[N];文艺报;2003年
6 安邦公司贺军;消费文化:潜移默化中的改变[N];中国经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褚国飞;日本的消费文化、雇佣体系与中产之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青年不能只满足于消费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吴强;需要学习消费文化[N];新疆日报(汉);2010年
10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