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无疑是当代消费社会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已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与关于生活梦想的显著变化。为了探明其根源和本质,本文主要以消费社会理论、艺术理论和日常生活理论多角度地来考察这一现象。
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自古就有的文化现象,它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是两种与传统的资本主义有着极大区别的生产方式。前者兴起于20世纪初期,它用物的丰盛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从福特主义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如轿车、洗衣机、电冰箱等家庭用品套装无疑是奢侈品的象征,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来解读,而它们在社会的流行与扩散则表征着一种根源于生产意识形态和人们欲望的消费主义。后福特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科技和传媒力量,它打造了一种新的关于消费的审美神话。在这个时代,制造业不再是经济的重心,而是服务业和娱乐传媒等文化产业,它们极度强调产品外观甚至于内涵的包装和风格化,使消费品成为了一种可以用来表征个人趣味和生活方式的流行文化。小至精致的小商品、影视娱乐文化,乃至人们家居设计,无不深刻地说明了现代文化工业对人们的影响。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当代艺术理论和关于主体欲望现代性扩张的学说也对此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从艺术理论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无疑是自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最终印证。审美从原始文化中分裂出来,然后依附于信仰时代的神取得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神圣性,然后再通过主体的确立而确立自己,现在,审美则力图突破自己的形式局限性,让生活成为一个主要的美的展现场所。审美的这一发展过程,在主体论看来,则是人的主体性扩张和欲望扩张的结果。
最后,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说明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能真正地让日常生活成为一个艺术对象。日常生活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层面,它的“自在存在”性遮蔽着日常生活所有的文化意味,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态度,则把这些文化的原始含义异化为一种通俗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代社会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不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品。
综上所述,主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技术文化专制与市场逻辑。商品的消费可以满足人基本需要,也可以带来情感的刺激和文化标记,但它不可能改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基本态度。同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过着一种全面的审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