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于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核—核相互作用势的动力学效应
【摘要】:
本论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主要研究了短程区域的动力学核-核势以及重体系动力学势能面。
改进的工作主要考虑:(1)相空间占有数约束方法中的能量约束。本论文中,我们在考虑相空间占有数约束方法的同时引入了能量约束,这种约束能进一步改进个别粒子的稳定性(减少虚粒子的发射),并且对于研究持续几千fm/c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形成复合核的重离子熔合反应是很有利的。经检验我们发现加上此约束后体系的总能量可以很好的守恒稳定到几千fm/c。(2)核体系动能的扩展的Thomas-Fermi近似描述。基于β稳定线附近的一系列基态核的动能计算式T=Σpi2/2m,同时考虑类似自由费米气体的动能的表达形式,有限核的动能采用扩展的Thomas-Fermi近似(EkETF)计算,并与Thomas-Fermi近似(EkTF)进行比较,从轻核到重核β稳定线附近的一系列基态核的动能能够很好的描述。对于IQ2和IQ1两套势能参数,我们给出了相应的扩展的Thomas-Fermi近似(EkETF)的表达式,同时计算了动能的比例因子ξ,都满足介于0.4~0.6之间。
基于ImQMD模型以及核体系动能的扩展的Thomas-Fermi近似描述,我们研究了熔合反应40Ca+40Ca,48Ca+208Pb和126Sn+130Te的动力学核-核相互作用势。有以下结果:(a)动力学势垒依赖于入射能量。(b)熔合阱的深浅随体系轻重而改变。对于轻体系熔合反应40Ca+40Ca得到的垒高和熔合阱与TDHF的计算是可以比拟的,熔合阱的深度大约是25MeV;对于48Ca+208Pb体系熔合阱的深度大约是7 MeV;而126Sn+130Te熔合阱变浅几乎消失,说明准裂变或者裂变在重体系熔合过程很容易发生尤其是重对称体系。(c)短程区域的动力学核-核相互作用势高于体系相应的的-Qgg。这是由于真实的复合体系还是处在激发态,而不是完全的基态。(d)对于轻体系熔合反应40Ca+40Ca,短程区域的动力学核-核相互作用势垒低于密度冻结下的库仑势垒;而重体系48Ca+208Pb和126Sn+130Te,在短程区域的动力学核-核相互作用势垒高于密度冻结下的库仑势垒,这表明,在重离子熔合反应形成超重复合核过程中,除了需要克服库仑势垒,复合核形成还需要额外的能量,所谓的extra-push能。(e)复合体系形成快慢随体系轻重而改变。垒上熔合反应40Ca+40Ca在弹靶核接触以后,很快由双核体系变成近球形复合核,而48Ca+208Pb和126Sn+130Te在弹靶核接触以后,大约在t=350 fm/c形成强变形的复合体系或者称之为双核体系,并且这种双核体系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几百甚至几千fm/c),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有准裂变或者裂变发生,核子交换相对于轻体系而言比较缓慢。基于Strutinsky壳修正方法和形变Woods-Saxon势来计算壳修正能,把壳修正能引入到动力学势能面的计算中。我们研究了两组重体系的动力学势能面:形成共同复合核256N0的23个对心碰撞的反应体系和A=292,Z=114的24个对心碰撞的反应体系。我们发现动力学效应以及壳效应对势能面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短程区域,两种效应的影响不能忽略。
|
|
|
|
1 |
王震遐;原子核反应时间的直接测量方法[J];核技术;1983年01期 |
2 |
凌伦奖,倪向善,王化军,陈润生,石秀凡;基于从头算的缬氨酸两性离子和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势[J];生物物理学报;1990年02期 |
3 |
杨仕清;杨向东;;氦原子被稀有气体原子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的理论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0年04期 |
4 |
刘波,钱兴中,戴振文,潘守甫;金刚石(111)面原子簇模型的选取对表面与甲基相互作用势计算结果的影响[J];高压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
5 |
唐翠明;杨向东;陈晓旭;;球对称分子SF_6、CH_4相互作用势的理论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6 |
苏宗涤,萨本豪,周春梅;原子核反应和它的模型理论(续)[J];物理;1984年02期 |
7 |
杨传路;杨向东;王福恒;;H_2O-O_2混合气体中H_2O 分子谱线压力加宽的理论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3年04期 |
8 |
王新强;一种考虑电荷转移的普适相互作用势的应用──NaCl结构的碱卤离子晶体的结合能曲线[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
9 |
袁建民,赵伊君,张志杰;碱卤离子晶体结合能及弹性常数的物理力学计算[J];力学学报;1989年04期 |
10 |
杨仕清;蔡凤鑫;杨向东;;甲烷在稀有气体中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2年03期 |
11 |
孙本繁,赵洪滨,吕日昌;O_2-Ag(111)表面散射经典轨道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
12 |
蒋龙;裴启明;;两种分子模型对物态方程影响的比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3 |
杜焕基,赵燕芳;损毁和刺激蓝斑复合核对内脏躯体反射抑制效应的影响[J];生理学报;1979年02期 |
14 |
邵明珠,谭永明;正弦平方势与小振幅近似下的沟道辐射[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5 |
张杰;余春日;江贵生;汪荣凯;杨向东;;He-HCl体系散射截面随能量变化规律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6 |
蒋龙;裴启明;;两种分子模型对物态方程影响的比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6年02期 |
17 |
杨向东;杨仕清;;氢原子在氢气中的扩散系数和粘滞系数的理论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2年03期 |
18 |
唐小红;杨仕清;杨向东;;锂离子在氦、氖和氩原子中纵向扩散系数和漂移率的理论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2年05期 |
19 |
苏宗涤
,李保现
,阿不都许库尔
,曹天光
,王书暖
,张本爱;预平衡反应多步复合理论和复合核反应理论的统一表示[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2年00期 |
20 |
田维钊;万猛;;夸克与夸克-反夸克对之间的耦合作用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