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gA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邬俊勇  
【摘要】: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肾小球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指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以及毛细血管袢呈弥漫颗粒状或团块状沉积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及病理变化。在20年以内,15~40%的IgA肾病患者会逐渐发展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经鉴定用于预测IgA肾病进展的方法包括有高血压、严重的蛋白尿、上升的血清肌酐酸水平,以及肾小球硬化和间质性纤维化的组织学标记。最近,也有资料把IgA肾病患者中的高甘油三酸酯、高尿酸血症和其他部分代谢综合征归因于肾功能衰退。可是IgA肾病进展的多变过程也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了更好地治疗和控制IgA肾病,有必要进一步阐明IgA肾病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加深对这种疾病病因的理解。IgA肾病是由多重生理学调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而且很可能涉及到多种基因,这些基因是导致遗传学研究上出现相互矛盾结果的主要原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原发性自身免疫风湿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分娩期的妇女。在过去的40年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0年存活率大约达到了90%。这可能得益于早期诊断和中期诊断的结合,也有部分是因为多种SLE血清学实验的使用、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肾透析和肾移植的应用。尽管如此,在部分敏感或抗治疗性的疾病患者中仍能存在显著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了更好地治疗和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必要进一步阐明SLE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加深对这种疾病病因的理解。有资料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和发展很可能涉及到多种基因,这些基因是导致遗传学研究上出现相互矛盾结果的主要原因。 为了研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gA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本研究挑选了14个疾病候选基因中的23种单核苷酸,使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基因分型技术来研究这些候选基因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寻找和研究SNP已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和目标之一。本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IgA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加深对这两种疾病病因的理解,可能为发展新的IgA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研究发现,CTLA4rs231726和CR2rs1048971与IgA肾病的发生有显著的关联性,STAT4rs7574865和TYK2rs12720270与系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存在显著性的相关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正常对照组的等位基因分析中,还发现了两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单核苷酸位点,分别为rs7574865和rs294183。这些发现证实了IgA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学中的多基因性质,也为后续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模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立军;;月经失调脱发严重须警惕红斑狼疮[J];求医问药;2011年06期
2 何道琴;;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年01期
3 赵永恒;蒋益舟;廖丽琼;薛国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直肠穿孔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07期
4 李健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0期
5 张传文;;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6 王轶萍;刘艳萍;;复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3期
7 肖菁;;13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7期
8 邓会英;高岩;李颖杰;钟桴;邓颖敏;;免疫吸附疗法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血液净化;2011年09期
9 倪勋;魏锦;罗文丰;;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一例[J];华西医学;2011年08期
10 ;结缔组织疾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1年04期
11 郑楠;;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结核性胸膜炎1例[J];黑龙江医药;2011年03期
12 周金玲;吴先林;孙仁山;周凌;鲁元刚;;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影响的评价及处理[J];重庆医学;2011年20期
13 方心;邢亚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命名考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08期
14 李萍;李永哲;;系统性红斑狼疮候选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5期
15 魏红亚;杨冬英;;血液学改变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9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17期
16 杨洁;刘秀梅;;Pyk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PBMC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0期
17 曹惠芬;林丽;詹青;;孟如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06期
18 范瑞强;赖梅生;张文娟;杨建宇;李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1期
19 毋静;于清宏;赖蓉;梁婉怡;曲源;邓家鑫;;以弥漫性肺泡出血为主要首发表现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J];广东医学;2011年14期
20 杨帆;吴曼;刘树军;罗萍;;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锡孟;李艳芬;;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骨瘤1例[A];玉溪市第十二届内科学术年会讲义[C];2008年
2 黄卫华;;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何远梅;;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健康教育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4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玉华;吴庆军;郑文洁;曾小峰;唐福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奴卡菌病二例[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曾皓琛;;激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曾伟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小腿巨大溃疡皮瓣转移成功一例[A];第十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刘钢;;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辅助检查路径分析与临床诊治[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许蓓;林进;徐立勤;徐丹怡;曹恒;孙德本;;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程军;IgA肾病药物治疗的系统评价[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莎;IgA肾病扁桃体细胞上清对肾系膜细胞及小管细胞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4 彭用华;牛津分型病理指标的预测价值及IgA肾病危险因素分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5 程小燕;气阴两虚型IgA肾病患者的肾系膜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李荣良;系统性红斑狼疮OAZ基因通路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林纤;iTRAQ多重标记技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9 孙崇玲;LL-3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柳方娥;IgA肾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俊勇;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gA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腊月;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李晨霞;神经颗粒素、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2和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H因子水平及其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李慧;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6 朱立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护理的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石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散性肺泡出血病例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朱青青;3种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9 吴玲艳;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杜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血清IFN-γ、IL-10水平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2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4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5 邵建国;B细胞药物:靶向系统性红斑狼疮[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7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8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9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能够根治吗?[N];工人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