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儒家德育中的涵养乐感

曾繁田  
【摘要】: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如果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关注道德情感教育,就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出一个概念,用它来表述乐感文化之“乐”在主体道德意识中的体现。因此我们提出了“乐感”这一概念,将它界定为: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属于道德感的愉悦感。乐感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即文化传统、个体心理、心理定势、道德感、愉悦感。在中国乐感文化中,乐感是道德感的重心。“以行德为乐”的情感态度,是中国人对待道德行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之一。 所谓“涵养乐感”是指在育德过程中关注乐感、培育乐感,使人或见闻、或躬行,每当意识到德,即能感受到乐。换言之,就是培养“以行德为乐”的情感态度。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论语今读》等著作,展现出一种以美育促德育的教育思想,先生称其为“以美储善”。涵养乐感和以美储善都主张培养“以行德为乐”的情感态度,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过程和方法上存在差别,其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待、体认、发挥“德性”(即内在的先天道德性)。在修养方法上,由孟子、荀子肇始,“养性”(反省内求)与“养情”(情感熏染)的分歧几乎贯穿了整个儒学史。李泽厚先生的“以美储善”说完全抛开了儒家道统所推崇的“性理”,显然倾向于以荀子、董仲舒、扬雄为代表的外王派所倡导的“养情”。先生后来提出“情本体”、“主体间性”,似乎意在尝试将宋明理学关于心性的建树改造并转移到“文化使情感人化”中去。虽则如此,李泽厚先生对于儒学史上以思孟程朱为代表的道统所倡导的许多修养方法都没有予以采纳。回顾儒家关于涵养乐感的各种教育实践时,会发现思孟程朱的一些修养方法十分有助于培养“以行德为乐”的情感态度,其中有些重要的修养方法有经久不衰的价值,在现代德育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主张在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将“养性”与“养情”结合起来,先借助情感熏染令人热衷于道德,再通过反省内求提升心灵境界。这样做实际上只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孟子所讲的“揠苗助长”。各种情感熏染在孟子看来都属“助情邀福”(清代焦循语),但是孟子以揠苗助长批判情感熏染毕竟语焉不详,如果回顾孔子的教育实践,就发现孔子恰是将“养性”与“养情”兼顾并用。 “以行德为乐”有境界上的区别,即好之与乐之。喜好道德,对行德怀有热忱,便是好之;超越道德,将行德体验为作乐,便是乐之。换言之,好之即自觉、自愿、自勉;乐之即自得、自由、自然。虽然境界上存在着差别,好之者与乐之者皆属自成,故而都能够“以行德为乐”。孔子肇始,既牢牢抓住好之,又念念不忘乐之,遂成为儒家德育的一项整体特征。乐之是一种境界,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划分为“天地之乐”与“人伦之乐”两个方面。天地之乐存乎天人之际,其对象是天、道、礼、德等,为心灵超越之乐;人伦之乐系于人我之际,其对象是父母、兄弟、妻子、友人等,为天然情感之乐。天地之乐是从“克己复礼为仁”中来,人伦之乐则是从“仁者爱人”中来。天地之乐在于从容和顺、参赞天地,人伦之乐在于亲亲爱人、喜怒哀乐。此二者当中,天地之乐十分高远,不适于普通的现代学校教育,而人伦之乐浅近平实,完全可以纳入现代学校德育的教育目标。宋儒将颜回视为好之者的杰出代表,朱熹尤其提倡“学颜子”。其实颜回的德行登堂入室,现代学校德育恐怕难以企及,倒不如“学子路”来得切近。通过“寻子路乐处,所乐何事”可以发现“行贤自贤”、“好善恶恶”、“择善固执”、“亲亲爱人”便是好之境界的基本内容,而这也就是“以行德为乐”的基本要求。子路之贤德全在于“择善而固执之”,因而孔子主要从音乐、认知两个方面给予敦促,习音乐有益于中正平和,知德性有助于下学上达,二者正是子路最为欠缺的。 儒家所创立的修养方法之中,有许多方法直接有助于“以行德为乐”,比如诗教、尚志、知性、改过;还有许多方法则能够起到间接作用,比如居敬、明耻、寡欲。对这些育德方法很值得现代学校德育学习、借鉴,故而有必要对它们加以整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萧迪;;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初探[J];南方论刊;2008年01期
2 杨秀荣;;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动力源泉[J];科学教育;2008年03期
3 靳云秀;;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8年09期
4 袁静;;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9年Z6期
5 李新巧;;英语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11期
6 张桂花;;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0年09期
7 卢小勤;;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0年08期
8 吴章玲;;积极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中的作用和应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华占伟;;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情感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0年21期
10 卢善庆;;梁启超论情感教育[J];开放时代;1985年05期
11 刘月松;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2 张宏玉;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统一[J];教书育人;2000年16期
13 冒端;论审美情感与英语教学[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14 王黎丽;;以情感教育促进英语教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5 王红梅;;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Z1期
16 武欣;;初探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6期
17 刘亚莉;;大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年09期
18 吴淑兰;;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成才之路;2008年20期
19 邱耀德;;从一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课看外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不足[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年04期
20 周光兵;王合山;;探索课外阅读渗透情感教育之路[J];文学教育(下);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斌;;教师应注重学生公民道德情感教育和培养[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岚;;我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熊燕燕;;在美术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尝试[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蒲振枝;;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5 杨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6 赵凤霞;;谈农村聋儿的情感教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朱大楚;;物理教学中突出情感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于桂远;;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9 蓝春雨;;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10 ;让生命之舟在情感发展中航行[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蕾;情感·艺术·生态式艺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殷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张红静;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教育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邢红静;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10 聂真新;论身体与体育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情感教育在孤儿学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峥;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D];河南大学;2002年
3 姚银秀;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韩秀英;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研究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黎雁平;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冯绍兴;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欧治华;试论语文情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巍;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模式及其运行策略[D];西南大学;2010年
9 陈小龙;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哲学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雪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翠爱 作者系唐山市建筑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情感教育的思考和实践[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2 韦奇发;五菱柳机:引入“情感教育”[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3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义和中学 毕春美;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N];学知报;2010年
4 河南省太康县清集一中 张庆典;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N];学知报;2011年
5 栾川陶湾中学 郭菲;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N];学知报;2010年
6 江风;情感教育影响孩子一生[N];福建科技报;2002年
7 小渔;英国小学的“情感教育”[N];光明日报;2001年
8 记者 陈建生 通讯员 姜爱华;龙泉情感教育进校园[N];丽水日报;2008年
9 钱自余;谈谈情感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N];赤峰日报;2009年
10 福泉市牛场镇营盘坡小学 王国仙;别忽略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N];黔南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