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孟宪伟  
【摘要】: 糖尿病是世界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它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仅次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第三大危险疾病。因此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全世界生物医学工程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简便、快速的特点,是检测葡萄糖浓度最常用的方法。为提高传感器的性能,一个发展方向是制备直接电子传递的第三代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目前把利用导电聚合物或导电有机盐制备的酶电极叫做直接电子传递的生物传感器。但是这些研究都处于初始阶段,同时也在探索新型第三代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传感器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微型化、集成化,微型化迫切需要提高传感器电流响应。因此,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制备电流响应值高的新型直接电子传递生物传感器非常必要。 本文的思路是利用纳米颗粒材料的多种独特效应来提高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采用二氧化硅,铂,亲水、憎水金、银以及复合纳米颗粒固定化酶,取得了许多未见报道的结果。制备出多种新型近似直接电子传递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憎水银增强的葡萄糖传感器,在11.1mM葡萄糖时的电流响应提高了62.5倍,为传感器的小型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从纳米颗粒的表面效应、导电性、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化学活性、催化活性、微电极效应等方面研究了增强机理。为纳米增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制备和应用奠定基础。 生物传感器的实用化要求传感器稳定性好,抗干扰性能佳。本文首先根据酶的失活动力学研究了影响纳米颗粒增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这种酶电极响应的衰减过程符合一级失活动力学模型。依据酶动力学推断电极稳定性不好的原因是固定化酶的渗漏,并由此通过使用外层保护膜,以及使用适当的交联剂,显著改善传感器的稳定性。 血液中抗坏血酸等电活性物质对测量产生很大干扰,采用选择性透过膜,将干扰物质和待测物分开是一条较好的提高传感器抗干扰性的途径。研究发现8%聚氯乙烯内层选择透过性膜可以有效排除抗坏血酸的干扰。一般葡萄糖传感器的线性范围较窄,不能满足糖尿病人的检测需要。如果使葡萄糖分子的扩散过程成为反应的控制过程,将可以扩大葡萄糖传感器的线性范围。研究发现施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加两层2%醋酸纤维素外层扩散限制膜可以将线性范围扩展到27.SInM葡萄糖,扩 大了一倍多。另外,纳米颗粒不仅可以提高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电流响应,而 且能够提高信噪比,这样也可以有效的减少抗坏血酸等物质带来的干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 ,连兰 ,秦晓蓉;纳米颗粒增强尿酸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设想[J];传感器世界;2005年09期
2 毛占伟;张伟亮;;纳米科技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J];新材料产业;2007年11期
3 孟宪伟,冉均国,苟立,苏葆辉,王方瑚,段莉,唐芳琼;金属与非金属纳米颗粒增强葡萄糖生物传感器[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4年02期
4 张跃;康卓;闫小琴;廖庆亮;;纳米氧化锌基酶生物传感器(英文)[J];Science China Materials;2015年01期
5 娄方明;盛云云;李群芳;;基于聚亚甲基蓝和磁性/多孔壳纳米CoFe_2O_4/SiO_2固定酶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J];分析试验室;2011年02期
6 孔德莉;罗思;彭瑞晨;刘嘉睿;文茜;;基于无标记金纳米簇的新型荧光生物传感器在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21年04期
7 李文娟;袁若;柴雅琴;;酶的固载技术及纳米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化学传感器;2011年02期
8 覃超;张扬;;用于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三元铜铁硫系化合物[J];科学技术创新;2022年01期
9 吴宝艳,许鑫华,史海滨,韩松岩,黄亮,陈强;醋酸纤维素扩散限制膜修饰葡萄糖生物传感器[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闫长领;郭玉娟;张春朵;王公轲;刘璟;;聚吡咯掺杂苯磺酸钠葡萄糖生物传感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12期
11 Mary;;苏州纳米所硅纳米线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研究取得新进展[J];今日电子;2012年10期
12 晁开;;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13 卢义钦;;生物传感器的现况与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6年01期
14 郝新民;;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15 王贝贝;籍雪平;李献锐;刘玉衡;熊花爱;;基于纳米复合材料/壳聚糖膜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3年06期
16 唐芳琼,孟宪伟,陈东,冉均国,苟立,郑昌琼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J];中国科学(B辑);2000年02期
17 William F.Regnault ,Grace Lee Picciolo ,欧阳庆 ,杨苹;医用生物传感器及相关材料的评述(续)[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89年02期
18 安立超,曾桁,李晓辉,钮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19 高晓伟,马成林,郑明光,赵君,王顺光,袁中一,吉鑫松;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制[J];中国兽医学报;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耿锋;;高灵敏度半导体纳米线生物传感器[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应佚伦;汪海燕;刘钰;龙亿涛;;纳米通道生物传感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个体行为[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3)[C];2011年
3 乔朝晖;徐霞红;傅迎春;李延斌;;基于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适体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4 路勇;冯德香;吴运军;尉艳;;纳米间隙可控的超敏感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5 冉均国;苟立;王方瑚;刘燕;蒋洪川;孟宪伟;周松;段莉;;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及其载酶材料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6 刘绍琴;李欣宇;郑兆柱;;基于量子点/酶纳米结构的有机磷农药残留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易长青;杨梦甦;;基于硅纳米线的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Osman Kargbo;李春梅;丁收年;;基于金纳米簇荧光的淬灭与恢复高灵敏检测肝素钠[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9 朱思荣;毕春元;周万里;刘仲汇;冯德荣;;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测定发酵过程微生物活细胞数研究[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1 孟庆军;冯文红;付刚;杨艳;史建国;;葡萄糖与乳酸生物传感器在玉米浸泡工艺中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2 袁文迪;龙哲;付志然;沙宪政;;生物传感器关键参数的计算机优化[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3 袁文迪;龙哲;付志然;沙宪政;;生物传感器关键参数的计算机优化[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4 邓丽瑜;;浅谈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A];首届松山湖“食品与生命健康”高峰论坛暨2021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21年
15 唐凯;王卫;;一种超灵敏的谷胱甘肽荧光“打开”生物传感器及其在活细胞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二卷)[C];2019年
16 陈婷婷;夏垚坤;王亮亮;曾鲁鹏;翁云平;王雨茹;吴芳;兰建明;陈敬华;;一种受自然启发的基于内率效应的比色、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外泌体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第二卷)[C];2019年
17 黄想容;叶志晟;尚亚卓;刘洪来;;基于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液晶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三卷)[C];2019年
18 姜信欣;童沛洪;周忠玉;李建平;;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封装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论文集(一)[C];2018年
19 杨慧贞;胡钟方;饶燕;徐蓉;李佳音;李娟;;新型MoS_2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第二分册)[C];2020年
20 刘念祖;韩瑞;罗细亮;;基于功能多肽的抗污染电化学生物传感新体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2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孟宪伟;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D];四川大学;2001年
2 梁波;电化学石墨烯微纳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钟霞;几种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凡勇;基于纳米结构波导层的光学生物传感器[D];清华大学;2014年
5 陈晓旭;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关键酶改造及转录调控提高酿酒酵母丙二酰辅酶A水平[D];山东大学;2018年
6 何毅;基于纳米材料与核酸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7 吕鹏飞;纳米碳修饰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8 杨真;基于软磁材料巨磁阻抗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9 刘宇;聚吡咯和聚3,4-乙烯二氧噻吩微球的制备与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建[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10 王炜;巨磁阻(GM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蛋白与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11 刘鹏;基于免疫脂质体的生物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中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12 方碧云;基于新型荧光材料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13 吴婷婷;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核酸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14 包增涛;硅纳米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15 孙学成;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16 薛诗凡;基于稀土/核酸化学作用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7 马飞;单分子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18 何悦;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核酸探针的设计及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19 张光耀;金属配合物基纳米材料在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20 赵燕凌;基于纳米材料构建生物传感器检测癌胚抗原和汞离子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晶晶;铂纳米颗粒掺杂的复合材料用于新型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郭伟玲;可控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车鑫;基于纳米材料构建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童亮;基于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结构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朱明娟;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惠佳宁;基于纳米结构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7 刘芳;基于新型纳米结构材料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娜;新型纳米材料用于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管凤影;三相界面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调控[D];苏州大学;2019年
10 葛浣溪;基于碳纳米管的针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1 李赛;纳米材料固载的尿素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2 万巧;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3 许伟娜;基于碳布上生长氧化物纳米结构的柔性无酶生物传感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14 来倩倩;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15 范君;基于金纳米簇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6 田锋;微机械微腔阵列结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表征[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17 杨泽宙;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协同核酸放大策略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21年
18 张志刚;生物传感器方法研究砷调控蛋白与操纵区相互作用[D];华侨大学;2018年
19 卜蓉蓉;砷离子全细胞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与优化[D];天津大学;2019年
20 钱欣;基于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和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蛋白-小分子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李惠钰;生物传感器的纳米“开关”[N];中国科学报;2013年
2 记者 王庆;新型生物传感器可提高检测灵敏度[N];中国科学报;2012年
3 张巍巍;美制成新型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4 记者 白毅;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生物传感器开发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5 记者 刘霞;新型生物传感器可快速检测新冠病毒蛋白和抗体[N];科技日报;2021年
6 记者 刘海英;生物传感器可表征不同类型干细胞[N];科技日报;2019年
7 记者 马维维;新型生物传感器使急性心梗确诊率更高[N];科技日报;2018年
8 新华社记者 刘曲;新型生物传感器有助提高诊断效率[N];健康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王延斌;生物传感器多学科“舰队”启航[N];科技日报;2018年
10 记者 杨德林 邓静 通讯员 崔茜;我市攻克石墨烯生物传感器世界难题[N];德州日报;2017年
11 本报记者 孙明河 通讯员 李良;生物传感器:协同创新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15年
12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13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4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15 实习记者 张佳欣;生物传感器打开观察植物内部运作新视角[N];科技日报;2021年
16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17 记者 毛黎;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18 ;ATP荧光快检:生物传感器的应用不是梦(上)[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19 记者 何屹;英利用微型生物传感器诊断早期癌症[N];科技日报;2006年
20 记者张孟军;华裔科学家陈建柱开发出新型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