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脉冲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的研究
【摘要】:
生物细胞膜是嵌有球形蛋白质的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细胞膜表面产生的微孔取决于电场和热运动的能量,其中电场能量是与细胞膜的跨膜电位相关的,对微孔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微孔的半径一般很小,只允许无机小分子等通过,而由于细胞膜对离子或带电分子存在着很高的势垒作用,致使离子或带电分子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受到脉冲电场处理时,其通透性障碍受到抑制,电穿孔就是形成短暂的通透性结构或膜上形成已扩大的微孔。这种微孔能维持20多毫秒,最后因膜的流动性而闭合。现在已有些实验证实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在1400V/cm的高压电穿孔后,不同跨膜途径的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性提高了1~700倍。我们用天津理工学院生产的基因脉冲导入仪处理Hela细胞,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的电穿孔现象,找到了电穿孔的最佳条件。
经电磁脉冲产生细胞膜的电穿孔与抗癌药物紫杉醇联合作用时,经台盼蓝染色和细胞流式仪测定,HeLa细胞的存活率大大降低,细胞死亡率比紫杉醇单独作用时高。在相同的紫杉醇浓度下,紫杉醇单独作用时细胞死亡率从0.1%到34%,而相应的电场联合作用的细胞死亡率从23.5%到65.9%,这表明电穿孔与抗癌药物联合使用时能产生比抗癌药物单独作用时更大的细胞毒性,不同药物浓度组的细胞死亡率均比紫杉醇单独作用时高。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电脉冲结合紫杉醇处理HeLa细胞后,细胞死亡率都明显比无电脉冲结合紫杉醇处理高,差异显著(P<0.05)。
利用电穿孔把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导人Hela细胞,细胞的凋亡率和死亡率大大增加,在小剂量时就能达到很大的胞质毒性。与环磷酰胺单独作用组相比较,在相同的环磷酰胺浓度下,电场作用组的存活率分别下降了57%、44.3%、20.1%,而凋亡率分别上升了32.2%、30.1%、30.8%。运用吖啶橙染色可以看到典型的凋亡细胞,核固缩、断裂。当药物达到一定的浓度时,经电场处理
的细胞的存活率与药物的浓度无关,即小剂t组与大剂量组的细胞的存活率相
等;在一定的药物浓度范围内,经电场处理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与浓度有关;
只用电场处理的细胞存活率相比对照组细胞的存活率降低。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当苦参凝集素与电场联合作用时的染色体畸变
率和微核率比苦参凝集素单独作用时高,即对遗传物质DNA造成更大的损伤。
在相同的苦参凝集素浓度下,联合作用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上升了1.34%、
4.37%、6.7%、1 1.6%,微核率分别上升T 0.33%、1.66%、4.34%、5.03
%。统计学分析发现,有电脉冲与无电脉冲处理细胞得到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
核率存在显著差异(P0 .05),说明电场作用能显著提高苦参凝集素对胎儿脐带
血细胞的毒性。
|
|
|
|
1 |
杨果,王保义,张弘,陈海川,王子淑,杨孔,孙敬儒;电磁脉冲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年03期 |
2 |
孙敬儒,王子淑,刘一勇,邹方东,钱宇,王喜忠,陈文元,郭聪,王保义,张弘;电穿孔诱发细胞凋亡和提高抗癌药物细胞毒性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
3 |
鲁世绒;;树突状细胞电穿孔法转染条件的优化[J];生物技术世界;2016年04期 |
4 |
易勤;朱刚直;;靶向半胱天冬蛋白酶-3前体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肿瘤药学;2018年03期 |
5 |
史秋生;杜联芳;张焱锋;;电穿孔现象与不可逆电穿孔治疗晚期进展期胰腺癌的研究进展[J];肿瘤影像学;2018年03期 |
6 |
余俊豪;;肝癌的经皮不可逆电穿孔治疗[J];肝癌电子杂志;2015年01期 |
7 |
曾丽华,陈少雅;交流电等参数的变化对环磷酰胺细胞毒性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8 |
刘缨,张锦珠;细胞电穿孔动态过程的荧光测量[J];生物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9 |
Joan Stephenson;朱孝愚;;绿色基因:生命的拼接[J];世界科学;1987年05期 |
10 |
梁冰;牛立志;曾健滢;周亮;周序珑;方刚;姚飞;邓春娟;汪媛;张波;李书英;邓春梅;杨惠霏;李家亮;刘建国;徐克成;;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兔胆囊侧肝脏病理学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年04期 |
11 |
皮文辉;宋志强;姬勇;刘守仁;;骨骼肌电穿孔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9年12期 |
12 |
陈锐;姚陈果;李成祥;赵亚军;董守龙;储贻道;;不可逆电穿孔时组织电导率变化对电场和温度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4年12期 |
13 |
周平;单纯玉;杨澄;;高压方波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装置的研制[J];现代制造工程;2013年03期 |
14 |
吴建星;杨宏春;杨啸林;张怡;曾刚;张晓宇;;用于电穿孔效应实验的亚微秒脉冲电源研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05期 |
15 |
谈亚芳;杨宏春;吴建星;杨啸林;张怡;曾刚;张晓宇;;用于电穿孔效应实验的亚微秒脉冲电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年04期 |
16 |
王保义;张弘;刘长军;杨可;陈海川;王子淑;;利用电磁脉冲使细胞膜电穿孔及癌症治疗[J];医学研究通讯;2002年02期 |
17 |
姚志华;张明智;;中药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6年04期 |
18 |
张小红;赵雪晶;李波;黎飞飞;刘沛璇;闵东红;;小麦花粉电穿孔转化因素优化和转基因植株获得及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