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芳烃—异羟肟酸的设计合成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仿酶功能研究
【摘要】:
仿加氧酶研究对探明生物体内O_2的可逆键合、活化和氧化反应机制,实现温和条件下化学分离、富集O_2和催化氧化反应高效、高选择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以杯芳烃作为识别部位,以异羟肟酸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部位,将二者键连,设计合成了一类仿单加氧酶新模型,研究了键连的杯芳烃及其键连方式对模型物二氧亲合性和仿生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由杯[4]出发,经醚化、水解、酰氯化和缩合等四步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类悬挂杯[4]芳烃的双异羟肟酸H_2L~n(n=1~3)和单异羟肟酸HL~4及其金属络合物共7个新化合物,并以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杯芳烃-异羟肟酸钴(Ⅱ)络合物在溶液中的氧合反应平衡常数及相关的热力学参数ΔH°,ΔS°,与简单异羟肟酸钴(Ⅱ)络合物CoL_2~5比较,键连有疏水空腔的杯芳烃能显著提高钴(Ⅱ)络合物的二氧亲合性。
以亚碘酰苯为氧源,在常温常压下研究了杯[4]芳烃—异羟肟酸锰(Ⅲ)络合物MnL~1Cl~MnL_2~4Cl的仿酶催化环氧化性能,考察了轴配体(吡啶,乙二醇二甲醚,咪唑)对锰(Ⅲ)络合物催化苯乙烯环氧化的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活性顺序为:咪唑乙二醇二甲醚>吡啶。与简单异羟肟酸锰(Ⅲ)络合物MnL_2~5Cl比较后表明,具有以杯[4]作为识别部位的模型化合物,其苯乙烯转化率高出前者25%以上,环氧化选择性近90%,达到了预期目标。
结合配体分子能量优势构象图,较为合理地解释了配体分子结构对配位性能和配合物仿酶功能影响的内在原因。
|
|
|
|
1 |
陆国元,李倩,万小宾,胡宏纹;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Ⅴ)[J];有机化学;2000年01期 |
2 |
毛锋旺,胡晓钧,钱洪平,姚天明,施宪法;杯芳烃衍生物对K~+和电子的耦合液膜传输[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
3 |
黄明亮;石浩;;杯芳烃上缘衍生物及其应用[J];浙江化工;2008年11期 |
4 |
李英;江志伟;寿镇威;沈敏琦;马依文;令狐文生;;杯芳烃合成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9年05期 |
5 |
耿天奇;曹端林;李永祥;陈军;;对硝基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进展[J];天津化工;2007年01期 |
6 |
蔡秀琴;郭陈刚;赵秋伶;;氮杂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11期 |
7 |
蒋忠良;张丽;;含硫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9年19期 |
8 |
李莉;王小波;姚素心;;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金属离子分析中的应用[J];广州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
9 |
刘贤贤;黄婉云;;功能化杯芳烃的手性识别性能研究进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
10 |
王雪莹;徐忠鹏;吕振;罗川南;;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9年07期 |
11 |
张伟亚,张少文,张驰,吴采樱,钟振林;杯芳烃衍生聚合物用作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8期 |
12 |
安琳;颜朝国;;杯芳烃偶氮类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萃取作用[J];化学研究;2007年01期 |
13 |
彭文毫;安小宁;;萘环荧光基团-杯芳烃的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8年02期 |
14 |
刘连委;郭文博;李晓川;渠桂荣;赵邦屯;;点击化学合成杯芳烃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0年12期 |
15 |
罗朋;杨勇;刘俊芳;陈石;鞠红琴;;含杯芳烃单体及其聚合方法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7期 |
16 |
陈啟虎;杨林;杨玉芬;李建东;曹端林;;杯芳烃配位性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08期 |
17 |
张来新;杨琼;;杯芳烃研究的新进展[J];应用化工;2010年09期 |
18 |
杨玉芬;陈啟虎;张永晖;崔建兰;;杯芳烃配位性质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0年10期 |
19 |
朱建国;朱晓红;武家荣;;氯丙基取代的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20 |
王浩;李喆;刘育;;下缘含有杂原子杯[4]芳烃的合成及其阳离子选择性[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