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摘要】: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在调节血压、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及心血管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RAS系统基因是原发性高血压重要侯选基因。用DNA的多态性(包括SNPs,STR等)与疾病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鉴定高血压、糖尿病等复杂疾病的易感位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对RAS系统的血管紧张素原基因(angiotensinogen,AGT) 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的15个多态位点用PCR-RFLP、和最大期望值(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为基础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MLE),对701例的样本进行了连锁不平衡状态、单倍型结构估计,同时对病例-对照样本进行了高血压病关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WP=4
第一部分:血管紧张素原基因与原发性高血压
选取AGT基因启动子区 -217, -152, -20, -6, 内含子1 的+31, 第二外显子3889(T174M)和 4072(T235M) 共7个位点,对497的样本(高血压患者298例,血压正常对照199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1. 大部分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A-6G,C+31T,C4072T三位点两两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D'=1);A-217G和G-152A位点,G-152A和3889T位点平衡传递;其余配对位点为强的连锁不平衡。
2. 本群体存在7种单倍型,并被A-6G,C+31T,C4072T分为两大类。3种最常见的单倍型为H1(-217: A, -152: G, -20: A, -6: A, +31: C, 3889: C; 4072: C), H2(-217: A, -152: G, -20: A, -6: G, +31: T, 3889: C; 4072: T),H3(-217: G, -152: G, -20: A, -6: A, +31: C, 3889: C; 4072: C)。
3.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单倍型H7(-217: G, -152: G, -20: A, -6: G, +31: T, 3889: C: 4072: T)仅存在于对照中;单个位点分析未见与高血压关联。
4. 最大俭约法分析显示,含有G-6/T+31/T4072的单倍型被-217位点分为 H7(-217: G, -152: G, -20: A, -6: G, +31: T, 3889: C: 4072: T)和H2 (-217: A, -152: G, -20: A, -6: G, +31: T, 3889: C: 4072: T) 两种单倍型,H7在G-217A位点是G并可能与血压控制的保护性因素连锁不平衡。
WP=5
第二部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酶活性及原发性高血压
紫外法检测了204例健康个体血清ACE活性,同时检测上述健康个体和前述高血压病例-对照样本ACE基因启动子区A-5466C,T-3892C,A-240T,编码区T1237C,G2215A,G2350A 6个SNP位点,以及第16内含子的Alu片段插入/缺失(I/D)多态和3'端4656(CT)2/3多态性,发现:
1. ACE基因存在高度连锁不平衡(P<10-4),上述8个多态性存在于常见的9个单倍体中,其中3种最常见的单倍型为A(A-T-A-T-G-I- A-3), B(C-C-T-C-A-D-G-2)和C(A-T-A-C-A-D-G-2),A和B在每个位点都不相同。最大简约法分析提示本群体可被分为3个进化枝,C枝最有可能由单倍型A和单倍型B产生。
2. ACE基因各位点多态性在个体中的分布与血浆中ACE活性在有关,组成单倍体A的各等位位点与血浆中ACE低活性有关,单倍体B的各等位位点与血浆中ACE高活性有关。
3. 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单个位点除A-240T外,其余各位点均未见与高血压关联,单倍型D的频率在高血压患者中高于对照组,由ACE低活性位点组成单倍型B的频率在患者中有升高的趋势(P=0.097)。
小结
对701例高血压患者和对照个体15种多态位点检测发现,在AGT和ACE基因区域内,用7-9个常见的单倍型可解释其大部分多态。AGT基因中H7单倍型在正常血压个体中的频率高于高血
WP=6
压组,可能与控制血压的保护性因素连锁不平衡。ACE基因中单倍型B在高血压患者中的频率高于对照组(P=0.097),且组成该单倍型的位点均为升高ACE血浆酶活性位点,因而可能与高血压易感位点连锁不平衡。此外,本研究结果支持基因剂量效应可能存在于单倍型中,而不与单个位点直接关联。
|
|
|
|
1 |
龙懿道;;肾血管性高血压[J];江西医药;1964年04期 |
2 |
陈正玉;;甲巯丙脯酸与心得安在原发性高血压降压作用之比较[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1年04期 |
3 |
李永安;;甲硫丙脯酸长期治疗肾血管性和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3年01期 |
4 |
钱永巍;加拿大心血管代表团学术报告纪要[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
5 |
林三冬;;缺镁与高血压[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6年01期 |
6 |
贾刚田;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小儿在生理盐水负荷后心纳素增加[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7年06期 |
7 |
王宪衍;收缩期性高血压[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8 |
张叔诚;汪家瑞;于仲元;何士大;徐宝钢;洪方裕;;原发性高血压血浆心房肽水平的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9 |
雷寒;陈运贞;;原发性高血压细胞膜离子转运学说与临床[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9年03期 |
10 |
向培斌;;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使用Dilevalol的经验[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9年05期 |
11 |
张以华;;钾、镁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年11期 |
12 |
邓诗桢,曾玫玫;原发性高血压与心律失常(附244例分析)[J];临床荟萃;1994年22期 |
13 |
许琳,曲莉霞,卫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节律[J];前卫医药杂志;1994年01期 |
14 |
张文松;硝苯吡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9例观察[J];职业与健康;1996年06期 |
15 |
程光华,潘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测定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7年05期 |
16 |
任新鸾,吴连英,郭同乐,施海法,董杰,孔捷超;家族性的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方式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4期 |
17 |
戴蓉,涂学军,刘丽萍,祝云芳;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血流的彩色多普勒检测[J];东南国防医药;1997年03期 |
18 |
冷秀玉,伍卫,孔敏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1998年03期 |
19 |
陈松林;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
20 |
叶琼,吴可贵,曾开淇,林经安,林金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