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亚表面缺陷的磁光/涡流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的研究

朱目成  
【摘要】:无损探测材料内部缺陷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研究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航空和航天大国便开始寻求一种适合于航行器(如飞机)的快速、准确、可视化的无损检测方法,这就是磁光/涡流成像(MOI-Magneto-optic Imaging)检测方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外在该技术上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国内几乎还是一个空白。本文结合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脉冲涡流检测仪的研究”和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利用磁光与涡流效应的可视化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的内容,从脉冲涡流(PEC)检测技术的着手,重点对磁光/涡流成像(MOI)检测技术中的光学、机械、电子方面的设计、制作,对磁光/涡流成像的原理、实验装置、参数选择、样件制作、实验、图像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和探索,解决了MOI检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可以归结为: 1、深入进行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和磁光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磁致旋光效应主要与晶体的微观螺旋结构有关,而法拉第磁光效应不仅与晶体结构有关,还与晶体材料的磁性、光的波长、外磁场的强度和频率以及磁化强度等参数有关;旋光介质的旋光率具有色散性,一般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静态(或弱)磁场下逆磁性磁光介质的法拉第旋转与外磁场成线性关系,(亚)铁磁性磁光介质的法拉第旋转与外磁场和磁化强度成正比;交变磁场作用下,法拉第效应的旋转角度随激励频率变化。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在应用法拉第磁光效应进行涡流检测时,就要根据检测材料的性质,选择相应晶体材料的磁光传感器、光波波长、外磁场强度和频率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检测效果。 2、脉冲涡流(PEC)检测方法的研究。建立了PEC检测装置,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潜力量化确定金属缺陷(裂纹)深度的方法,因为缺陷裂纹深度和脉冲涡流信号幅值峰值之间有密切的关系。PEC方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缺陷位置,但分辨率不太高;脉冲激励时,导体中的涡流信号是个振荡衰减 朱目成:亚表面缺陷的磁光/涡流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的研究 信号,它在脉冲激励的上升沿(下降沿)产生,并随之衰减;通过适当地选 择脉冲重复频率,可以提高PEC检测缺陷深度的灵敏度。 3、MOI检测系统设计。创造性提出了利用磁光/涡流效应综合应用于对亚表面缺 陷实时成像检测的构想;以激光为光源,以激光对被检测物体的照射取代传 统的线圈探头,提高了检测速度和效率,使检测结果可视化:采用了脉冲激 励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激励线圈的过热现象。首次提出了根据激励方式的不 同,将MOI检测系统的原理划分为两种:旋转涡流法和层状涡流法。前者是 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的涡电流效应,而后者是利用Jackson的电磁感应原理。 MOI检测的原理是:交流(脉冲)激励线圈在金属试件上感应出涡流,因为 磁性物体表层缺陷会改变涡流场分布,相应地改变涡流激发的磁场,激光穿 过集成于该激励线圈中的旋光晶体时,其偏振方向会旋转一个角度,如果旋 光晶体的厚度、材料和入射光的大小、方向一定,则旋转角0的大小只与磁 化强度矢量M有关,如果试件在该区域含有缺陷,则缺陷处电涡流的流动 将发生变化,并引起该处的垂直磁场分量发生变化,此时,磁光传感元件将 磁场的这种变化转换成相应的光强度的变化,经CCD摄象机成为“黑(暗)” 或“亮”的图像,即实现了对亚表面缺陷的实时成像。 4、光学系统设计。对于由物镜和目镜所组成的光学显微成像系统,要使最后的 图像能够被CCD接收并输入到计算机中,就必须要求被测物体在经过物镜和 目镜后得到的像是实像。也就是说,被测物体应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 距之间,通过透镜成倒立的实像,且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这样最后得到的像是正立实像。MOI光路设计中,反射光路安排下,法拉第 旋转角将是原来的2倍,这就增强了缺陷的MOI成像的效果。 5、涡流传感器(线圈)的仿真分析。通过对涡流传感器线圈涡流密度沿径向的 分布、距离(提离)、激励频率、线圈的直径、线圈的匝数等参数变化对传 感器性能的影响分析,获得了对传感器参数设计有指导性的结论。 6、磁光传感元件分析。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MOI检测装置中应采用法拉第旋 光率很高的掺秘铁石榴石磁性晶体(或薄膜作)为旋光介质(传感元件)。 该传感元件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性:(l)传感元件法拉第旋转度的大小与磁 化强度矢量在光的传播方向上的分量值成正比;(2)传感元件具有单轴磁性 异向特性。在外磁场作用下,垂直于传感元件表面方向介质的磁化强度大,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而平行于传感元件表面方向介质的磁化强度小。分别将这两个方向称为传感 元件磁化的“易轴”和“硬轴”。在MOI检测中,磁光传感器只检测与缺陷有 关的磁场的法向分量。(3)当磁化“易轴”方向的磁场减小为零后,磁光传 感元件仍然将保持己有的磁化强度不变,即磁光传感元件具有“记忆”特性。 7、MOI图像的形成过程。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要形成磁光/涡流图像,操作时 必须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首先在围绕磁光传感器的偏压线圈中加上 宽度为0.0015占脉冲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第四届无损检测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交流会征文通知[J];无损检测;2011年05期
2 刘安毅;;CCSNDT与TWI签订合作举办无损检测新技术培训协议[J];中国船检;2011年07期
3 ;奥林巴斯·艾因蒂克西南地区第十一届无损检测学术年会暨2011年(昆明)国际无损检测仪器展览会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会议通知[J];无损检测;2011年07期
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2011年委员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纪要[J];无损检测;2011年05期
5 任志强;侯波;何卫峰;;无损检测在航空发动机质量监督的应用与发展[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1年03期
6 刘利威;;油气管道缺陷无损检测技术应用[J];硅谷;2011年16期
7 邱清泉;;浅谈无损检测技术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8 康锦霞;马成理;;无损检测技术在平遥古城墙保护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11年05期
9 贺小玉;;直升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J];硅谷;2011年12期
10 杨虎;尚常青;;供水管道泄漏的无损检测技术综述[J];给水排水;2011年S1期
11 庞游江;;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修补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年07期
12 肖艳蕾;;船舶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认证工作的探究[J];无损探伤;2011年04期
13 刘媛;刘冬寿;;浅谈无损检测技术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3期
14 陈宝庆;张国胜;张金兴;邢全青;冯莉萍;吴鸿雁;;工程机械整机再制造初探[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1年07期
15 韩林;孙超;王寓;;超声波技术在检测混凝土缺陷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7期
16 赵林博;雷鹍;宋鹏;许沂;刘新芹;;错位散斑技术在钛合金SPF/DB结构检测中的应用初探[J];航空制造技术;2011年16期
17 ;2011年全国射线检测技术年会征文通知[J];无损探伤;2011年03期
18 金虎;;常规桥梁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对比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7期
19 王平;董大伟;;锚杆锚固质量声波检测在两河口水电站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年09期
20 马芳平;;预应力锚索施工质量无损检测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新玉;张凤林;;水下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韦欢;;通过无损检测技术控制结构件焊接质量[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袁榕;;科学技术是推动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动力[A];2008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清;;某种无损检测台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赵育台;黄丹青;;地质雷达与公路无损检测技术[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徐可北;;航空工业无损检测的应用与需求[A];第三届十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新春;樊明;周钰;;射线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陕西省第十届无损检测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春凯;张仁瑜;;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发展报告[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赵宁;;激光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频;杨涛;;浅析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技术[A];第二届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目成;亚表面缺陷的磁光/涡流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伟;荧光核酸适体探针的设计及其在血管生成素分析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9年
3 杨铁滨;基于机器视觉的陶瓷球表面缺陷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陈冰冰;SAR实时信号预处理和高分辨率实时成像处理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年
5 王山山;基于振动理论的水工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万升云;磁记忆检测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曹印妮;基于漏磁成像原理的钢丝绳局部缺陷定量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汪子君;红外相位法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杨宾峰;脉冲涡流无损检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唐志鹏;杧果果实生理病害海绵组织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生;基于虚拟仪器的超声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2 乔艳红;瑞雷波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于子绚;应力波检测古建旧木缺陷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黄陶;混凝土芯样尺寸效应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刘宾;高分辨率ICT重建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06年
6 张震;脉冲涡流测厚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杨明山;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全程控制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威;基于磁致伸缩导波检测数据的分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9 李林;Pilodyn方法在活立木木材基本密度预测中的应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韬;微波无损检测成像雷达的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洁 曹克顺;我省首例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在太重应用[N];太原日报;2009年
2 曹克顺;太重应用新型无损检测技术提高产品精度[N];中国冶金报;2009年
3 见习记者 李玉清;山西首例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在太重应用[N];科学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滕继濮;无损检测技术:不放过一个“坏蛋”[N];科技日报;2011年
5 丁航军 陈海云 记者 史玉成;管道无损检测技术填补国内空白[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张轶;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王桦楠;设备做B超 缺陷无处藏[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6年
8 李东明;无损检测技术中心在山东成立[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郑建果;全方位出击 跨越式发展[N];中国冶金报;2006年
10 记者 桂雪琴;CCS筹建世界水平实验室[N];中国船舶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