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旅游资源经营权论

叶浪  
【摘要】: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是全球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绚丽多姿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构成我国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政府2001年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从2001年至今,席卷全国的资本与旅游资源结合、旅游资源经营权与旅游资源所有权的分离迅速蔓延,全国已经出让或鼓励出让旅游资源经营权的省(市)自治区20个以上,超过300个不同的景区(景点)都加入了“经营权转让”的行列,不少地方甚至还提出了旅游资源经营权“零转让”的方案。 这场由地方政府推动和民营企业的参与的“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狂潮,引发了“旅游资源”有效利用和文物、景区遭受“旅游性破坏”之间的争论,这些争论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和国家高层尖锐的分歧。如何全面认识旅游资源经营权,正确评价和管理旅游资源经营权,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保护,已成为当前经济理论和旅游业发展实践面临的新课题。 对旅游资源经营权的系统研究,以自然资源和文物资源国有产权制度为背景,以自然资源和文物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利用和保护为内容,在我国才刚刚丌始。旅游资源概念和与其他资源的关系,旅游资源所有权的特征,旅游资源经营权的构成、内容,旅游资源经营权价格评估,旅游资源经营权收益分配,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交易、监管,旅游资源经营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空白和分歧,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无疑有助于加快和促进旅游资源经营权健康、有序地向市场靠拢并最终通过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本文紧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在法学和经济学的交叉领域,以旅游资源经营权作为切入点,运用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知识,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寻。在综述我国旅游资源经营权分离的基本情况、国内理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界政府机关的主要观点后,文章重点分析了资源、旅游、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分析了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和文物资源的关系:通过对产权、产权结构、所有 权、所有权权能的法律分析,提出了“旅游资源所有权权能缺失”的特殊性, 从而奠定了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内容和分离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旅游资源经营权 的特许经营权管理的基本格局;为解决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价格构成和评估方法, 考察了国内外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现状,综合了有关资源的一般经济理论, 对旅游资源的价格和收益进行了分析;最后,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原则和旅游资 源的特殊性,对旅游资源的市场配置中的资产管理内容进行了归纳、明确,提 出了旅游资源经营权限制和保护的相关内容。初步完成了对旅游资源经营权的 系统论述,形成了解决当前国内旅游业现实经济问题的政策主张。 本文的研究心得主要体现在: 1、在研究对象上,一定要紧贴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力争有所作为、 有所突破。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自己的研究方向又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 展,因此,选准研究课题,既是学校学科建设和培养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理 论与实践联系的良好学风的客观反映,更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热切渴盼。 对我们耳熟能详的“旅游资源”的研究,一方面,容易与普通自然资源的物权相 混淆,成为法学领域的“灯下黑点”,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为国有经营性资产研 究的继续,或者被作为土地等一般生产要素同等对待,成为经济学研究的“视线 盲区”。从现实的“热点”,理论的“黑点”和“盲点”选题进行研究,有望在法学和 经济学的交叉领域探寻出新的“亮点”。 2、在研究方法上,一定要注重多学科协同、多方法并用。在分析和创制一 些基本概念的时候,注意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进行分析、设计。由于论文研究领 域介于学科交叉地带,研究内容比较生疏、整体研究工作相对滞后,所以,在 分析中需要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借鉴他人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和观 点,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因此常常采取归纳演绎的方法。从论文涉足的法学、 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来讲,各学科的研究方法自成特色、各有侧重,为此,在 论文的各个部分的相关问题分析中,既注重各学科研究方法的相得益彰,又尽 量保持各种分析方法的连贯、协调,努力使通篇文章自成体系,一气呵成。 3、理论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循环不止的过程。 在带着现实问题寻求理论答案中,一方面弥补了自己的理论空白、.提高了自己 的理论水平,促成了对旅游资源经营权问题的系统认识,另一方面又在理论与 II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践中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探索中形成了新的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其乐 无穷。 在观点和理论方面,本文的独立见解表现在: 1、创设了“本体资源”与“功能资源”的概念。解释了理论界对旅游资源概念 认识的分歧,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本体资源与功能资源的差别。为产业规划、 产业调整,提供了对资源准确认识的依据,使资源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的市场需 求、资源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进行本体资源向功能资源 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2、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爱平;张绪海;;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6期
2 雷蓉,董延安;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价格评估方法初探[J];中国资产评估;2004年01期
3 陈巧云;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四个原则[J];三明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仲侣;;《福建省旅游条例》出台——允许有偿出让国有旅游资源的经营权[J];城市规划通讯;2002年11期
5 李锦宏;金彦平;张果果;;旅游资源产权配置的效率比较[J];改革与战略;2008年04期
6 张耀东;赵振中;;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旅游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8期
7 唐晓云,赵黎明;社区旅游资源产权困境及其改善[J];旅游科学;2005年04期
8 叶浪;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价格形成和确定[J];价格月刊;2002年08期
9 金丽;营口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5期
10 夏梦,钱小梅,赵媛;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南京市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5年27期
11 曹艳芬;关于旅游资源与企业资本有机结合的思考[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2 李爽,袁书琪,杨景;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问题探讨——以四川雅安“碧峰峡模式”为例[J];福建地理;2005年01期
13 郑美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14 范保宁,朱栋梁;旅游资源合理评价与区域旅游超前发展[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15 雷蓉,董延安;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价格评估体系初探[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 佘可文,韩小平;山西省旅游资源的文化评价及开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9期
17 曾玉;四川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建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8 阎蓓;;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04期
19 李征;涂斌;;论广州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7期
20 杨勇;;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广虎;;旅游资源经营权探析[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3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碧峰峡旅游开发模式初探[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何宏;;淮扬菜文化与淮安旅游发展[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耀星;;浅议我国东西部旅游合作开发[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5 朱竑;;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的构建——兼论同一区域同质旅游资源的开发[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董和金;;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利民;;基于生态环境安全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董照辉;;舒适性资源相关理论的探讨[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9 陈建勤;;扬州旅游资源评介与开发刍议[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10 胡同庆;;关于开发库车地区旅游资源的几个问题[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浪;旅游资源经营权论[D];四川大学;2004年
2 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邓开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曾涛;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监测与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孙京海;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王联兵;宁夏旅游主体功能分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李相沄;中国绿色旅游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鸿瑜;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初探[D];湖南大学;2006年
2 黄爱琴;武当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武瑞;西安市城市经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源甫;旅游资源——导游词翻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5 张先智;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黄建宁;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崔阳;论延边旅游业的发展潜力[D];延边大学;2000年
8 杜芳娟;贵州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晓文;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王浩;西安地区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宏生 马永强;资本运营 盘活旅游资源[N];中国商报;2002年
2 杨广虎;旅游资源经营权探析[N];中国旅游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曾德虎 徐英;云南新旅游条例为景区经营权转让开绿灯?[N];中国商报;2005年
4 程维;国家旅游总局欲重组三峡旅游资源[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陈淮河;黄金周将至 旅游资源拍卖走向纵深[N];中国商报;2004年
6 叶浪;旅游产业的兴起与资源产权管理变革[N];中国旅游报;2004年
7 记者 李唐;滇旅游景点经营权转让的背后[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8 张琴;景区转让凸显体制尴尬[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记者 李丹;湖南:旅游资源经营权可转让[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李曦霍艳华;天津出台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