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植物对低温和强UV-B辐射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川西北草原面临严重退化甚至沙化的威胁,在川西北高原沙地(丘)进行了植被恢复试验,建立了多种重建模式,对构建群落的分析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随均匀度增加而减小,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4,线性回归Y=—0.14x+0.75;物种多样性随丰富度增加而增加增大,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85,线性回归Y=0.17x—0.15。在所有重建模式中,T_(10)群落(川草2号老芒麦+无芒雀麦+沙生冰草+多花黑麦草)稳定性最强;T_(13)群落(垂穗披碱草+多花黑麦草+紫羊茅+沙生冰草)竞争性最强。在所有供试物种中群落优势度最大的3个种分别是川草2号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沙生冰草。
在人工构建群落内,入侵最强的2个原生种是赖草和沙生苔草,为进一步开展与原生物种相结合的植被复建模式探讨,进行了赖草和沙生苔草克隆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赖草克隆构型指数为0.91,对应一维自回避行走模型,而沙生苔草克隆构型指数为0.78,对应随机行走模型;赖草克隆生长指数为0.88,沙生苔草克隆生长指数为0.21;赖草适于利用广域分布资源,沙生苔草适于极度利用局部资源;赖草和沙生苔草有不同的风险分摊方式,即赖草将风险分摊在一条或几条线上,而沙生苔草将风险分摊在一个面内。
为进一步揭示赖草和沙生苔草在拓展新生境时对克隆整合效应的依赖性质和依赖程度,进行了以切断根茎为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测定的各项植物特征中,伸长生长对克隆整合有极高的依赖性,而数量性状基本不受整合效应影响;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调控受整合效应的制约;赖草用于移植时要求具有较多的地上枝,而沙生苔草要求具有较高的种植密度。
在进行了人工建植群落入侵种分析之后,进行了非生物关键生态因子影响
|
|
|
|
1 |
刘卫群,朱云集,王永华,赵永芳;低温胁迫下PQQ对黄瓜幼苗子叶防御系统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2 |
曾乃燕,何军贤,赵文,梁厚果;低温胁迫期间水稻光合膜色素与蛋白水平的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0年01期 |
3 |
滕开琼,杨秋生,戴钢,籍越;低温胁迫对黑壳楠幼苗生理效应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4 |
王红梅,杨金英,张学政,丰宝林;Ca~(2+)对低温胁迫下水曲柳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5 |
杜朝昆,李忠光,龚明;水杨酸诱导的玉米幼苗适应高温和低温胁迫的能力与抗氧化酶系统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年01期 |
6 |
李芸瑛,梁广坚;GB对低温胁迫黄瓜叶绿体及SOD、POD同工酶的影响[J];生物技术;2005年03期 |
7 |
武金英;王玲玲;徐娜;万清林;;低温胁迫对大叶黄杨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
8 |
陈淳;陈丽璇;柯合作;陈丽虹;刘黎卿;;低温胁迫对建兰叶片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0年02期 |
9 |
黎继岚,陈善娜;低温胁迫对高原水稻幼苗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0 |
梁永恒;;雪松、海桐等几种常绿园林树种的电解质外渗率与抗冻性[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11 |
刘娥娥,宗会,郭振飞,黎用朝;干旱、盐和低温胁迫对水稻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年03期 |
12 |
赵福宽,高遐虹,程继鸿,范双喜,谷建田;激素与低温胁迫在茄子叶片组织培养中的效应[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13 |
金忠民,沙伟,谭大海;低温胁迫对蓝萼香茶菜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J];高师理科学刊;2004年02期 |
14 |
翁伯琦,江福英,方金梅,黄毅斌,应朝阳,李延;圆叶决明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施Ca~(2+)预防效果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5 |
扈瑞平;张三润;栗淑媛;;低温下两个品系的钝顶螺旋藻质膜蛋白的变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07期 |
16 |
彭筱娜;易自力;蒋建雄;;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4期 |
17 |
刘颖;陈雅君;王巍;梁敏;;低温胁迫下CBF转录因子在植物中的重要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8 |
王小丽;裴玉贺;郭新梅;张恩盈;宋希云;;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年05期 |
19 |
张操昊;方俊;田云;卢向阳;;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应答机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年07期 |
20 |
黄真池;张保恩;黄霞;;低温胁迫对绿豆幼苗的影响[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