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对唐代道教管理制度作系统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道教与道教文化,特别是了解道教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还能为政府妥善处理道教事务提供参考,为当代道教在管理制度方面作出调整与改革提供历史依据,从而使道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在绪论中,首先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介绍了与本文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对本论文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作了界定,并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再次对本研究的研究角度、方法作了说明;最后介绍了唐代道教的基本情况。
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一章到第四章)着重研究了唐代政府管理道教的有关制度;下篇(第五章到第八章)对唐代道教内部的管理制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一章,唐代的道教政策。唐代政府在南北朝的宗教政策的基础上创造出有本朝特色的道教政策:以尊崇扶植为主,抑制改造为辅。这一政策精神贯穿着唐代的道教政策,各朝的道教政策都按照这个走向运行,只是其扶持、抑制的曲线起伏的态势稍有不同而已。在唐代,除武则天在特殊情况下短暂抑制道教,唐武宗因经济原因反佛外,一般都扶植道、佛二教,并行不废。
第二章,唐代政府的道教管理制度。唐代统治者建立和健全多项制度实现了国家对道教全面的、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其目的是使道教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本章首先详细探索了唐政府建立的管理道教的机构及与之配套的道官制度。道官即是由封建政府任命的,由道士女冠出任的管理道教的官员。道官制度即是在政府的统辖下,通过充分发挥道教徒的作用来替封建政府管理道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