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软锰矿烟气脱硫工艺强化及其尾液资源化利用研究

孙峻  
【摘要】:我国软锰矿资源丰富,且利用软锰矿烟气脱硫的吸收液可制取具有市场价值的锰制品,因此,软锰矿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日渐受到重视,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本研究首次针对传统的软锰矿湿法烟气脱硫体系提出了通过采用添加pH缓冲剂强化其工艺过程和利用其吸收液制取电解锰、高纯碳酸锰和硫酸铵的循环工艺路线,并对该循环工艺体系的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和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强化措施是有效的,该工艺路线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通过在软锰矿烟气脱硫体系中加入pH缓冲剂改善其脱硫浸锰效果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将加入pH缓冲剂强化的软锰矿烟气脱硫体系和传统的软锰矿烟气脱硫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软锰矿湿法烟气脱硫体系中同时存在MnO_2和SO_2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和O_2对SO_2的催化氧化反应,主要生成MnSO_4和H_2SO_4两种产物。在反应体系中,pH值对脱硫过程有较大影响,过低的pH值不利于SO_2在液相的溶解,影响到MnO_2和SO_2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使体系的锰浸出率较低,维持体系中较高的pH值有利于SO_2在液相的溶解,从而可以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MnSO_4的速率,提高锰浸出率。在软锰矿脱硫体系中加入pH缓冲剂,能有效改善体系的pH值,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提高锰浸出率。通过实验分析了不同的pH缓冲剂添加比例和烟气中氧含量对软锰矿湿法烟气脱硫强化工艺体系的影响,确定烟气中氧含量为21%时pH缓冲剂的最优添加比例为30%,烟气中氧含量为7%时pH缓冲剂的最优添加比例为10%。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模拟真实燃煤烟气的条件下,体系中pH缓冲剂的添加比例为10%时,可实现在单级JBR反应器内进行烟气脱硫同时获得大于80%的脱硫率和大于80%锰浸出率的效果。结果证明该法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雄麟;;日本排烟脱硫的湿式石灰石法概况[J];环境污染与防治;1979年03期
2 马履忠;;铁水喷吹脱硫的实践[J];炼钢;1985年Z1期
3 朱本立;董元篪;何玉平;李大经;;石灰系复合熔剂处理中磷铁水同时脱磷脱硫的冶金反应特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2期
4 卜立新;董元篪;;铁水中同时脱硫脱磷的热力学分析[J];河北冶金;1986年02期
5 许民才;吴国荣;高新勤;;用磷矿粉净化低浓度SO_2的研究[J];环境工程;1986年01期
6 丑广溪;炉外喷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J];炼钢;1987年01期
7 知水;向含钒铁水喷吹(Na_2CO_3+O_2)的冶金反应特征[J];炼钢;1987年01期
8 王信之;;脱硫机理的研究[J];大型铸锻件;1987年01期
9 任华;;电弧炉不还原快速炼钢法脱硫探讨[J];钢铁;1991年08期
10 徐楚韶;唐鑫;;铁水炉外喷粉脱硫的动力学模型[J];四川冶金;1991年02期
11 祝捷;锅炉尾部喷水脱硫效果的试验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1992年02期
12 钱枫;提高钙基吸着剂脱硫率的新途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13 李文,郭树才;煤的乙醇超临界萃取脱硫[J];燃料化学学报;1994年01期
14 李登新;孟繁玲;;煤的常压稀碱法的脱灰脱硫[J];煤炭分析及利用;1996年01期
15 李登新;孟繁玲;;碱性介质中煤的电化学脱硫[J];煤炭分析及利用;1996年02期
16 刘旭光,李静,巩志坚,王志忠;孝义煤电化学脱硫研究Ⅰ.电解体系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7年02期
17 文光远;脱硫剂和工艺条件对含钒钛铁水炉外脱硫的影响[J];钢铁钒钛;1998年03期
18 唐延林,陈必珍;TCQ型燃煤锅炉烟气脱硫除尘器的研制[J];贵州环保科技;1998年04期
19 文光远,朱琼华,兰钧鳌;含钒钛铁水预处理的研究之二──铁水炉外脱硫[J];四川冶金;1998年04期
20 李道明,杨贞彪;太钢铁水脱硫处理工艺研究分析[J];山西冶金;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波;朱国森;王新华;亢小敏;杨健;;炉外精炼工艺对钢液氧、硫的影响[A];2009全国炉外精炼生产技术交流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梁佳;王金龙;张晓峰;;LF炉合成精炼渣优化与深脱硫工艺完善[A];2009全国炉外精炼生产技术交流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宁建成;宋景凌;陈代兵;;精炼合成渣在衡钢炼钢生产中的应用[A];中国金属学会特钢分会,特钢冶炼学术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时朝昆;廖洪强;卢慎敏;冷廷双;王金花;宣晓梅;;烧结烟气LS氨法脱硫及副产物回收工艺探讨[A];烧结工序节能减排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5 时朝昆;廖洪强;卢慎敏;冷廷双;王金花;宣晓梅;;烧结烟气LS氨法脱硫及副产物回收工艺探讨[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6 梁佳;王金龙;张晓峰;;LF炉合成精炼渣优化与深脱硫工艺完善[A];2009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钢—连铸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柯明;贺辉宗;宋昭峥;蒋庆哲;;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改性[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发堂;赵地顺;要秉文;;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TiO_2及其光催化氧化噻吩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张龙;苏小龙;李文博;林东强;汪晓梅;;888催化剂脱除H_2S的工艺条件研究(Ⅰ) 最小硫容测定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任杰;俞秋芳;黄国文;;催化裂化柴油过氧乙酸氧化与萃取脱硫过程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杰;提高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烟气脱硫效率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李登新;煤的电化学脱硫基础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0年
3 李秋荣;电晕放电除尘脱硫脱氮试验及其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4 周二鹏;FCC汽油液相选择性氧化脱硫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铁占续;微粉煤燃前干法永磁高梯度磁选脱硫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孙文寿;添加剂强化石灰石/石灰湿式烟气脱硫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7 程军;炉内高温燃烧两段脱硫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蒋宗轩;吸附和氧化一萃取(吸附)用于柴油超深度脱硫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9 张玉;铁屑法烟气脱硫工艺及Fe(Ⅱ)催化氧化S(Ⅳ)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0 苏仕军;垃圾渗沥液—烟气脱硫体系气液吸收与解吸过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胜;催化裂化汽油萃取脱硫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2 尹秀甫;石灰微观结构对炼钢脱硫的影响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3 何川;高硫石油焦脱硫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高艳宏;LF含钡精炼渣的研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5 万博;旋转填充床中醇胺法吸收H_2S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6 张轶;脉冲放电脱硫反应器电参数测量及结构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潘羽;湿法脱硫复合式液柱吸收塔内过程数值模拟及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8 李晓东;生物膜法脱除烟气中SO_2的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9 张琼;喷射鼓泡脱硫除尘净化装置防腐与工艺优化设计[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10 邓恩建;微生物在煤炭生物脱硫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艳;火电厂能否迈过脱硫减排这道坎[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袁春华;国产设备投产大幅降低脱硫成本[N];中国工业报;2006年
3 王宇天 白冰;包钢改造环保工艺获得成功[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陈辉鹏;佛山确定排放总量控制方案[N];广东建设报;2007年
5 焦玉杰 要步轩;单乙醇胶脱硫与酸性气体制酸的组合工艺[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6 黄勇;宁波企业自主研发脱硫新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6年
7 李江涛 通讯员  韦建飞;脱硫率达95%以上[N];洛阳日报;2007年
8 孙秀艳;火电厂 能否迈过脱硫这道坎[N];人民日报;2006年
9 孙秀艳;火电厂 能否迈过脱硫减排这道坎[N];西部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潘一峰;现役燃煤机组脱硫 浙江设定“三年大限”[N];中国工业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