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

李伟  
【摘要】:根据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于1978年颁布的利用巴西圆盘(Brazilian disc-BD)测试岩石拉伸强度的试验方法,对试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为避免在加载位置附近的高度应力集中,在巴西圆盘试样上加工了两个平行平面作为加载面,试样变为平台巴西圆盘试样(flattened Brazilian disc-FBD)。制备的试样具有不同直径和不同厚度,其中FBD试样的加载平台角均为20°。同时还按照ISRM于1995年颁布的测试岩石断裂韧度的建议方法加工了人字型切槽巴西圆盘试样(cracked chevron notched Brazilian disc-CCNBD),同样为便于加载,在该试样上也加工两个平行平面作为加载面。 更重要的是,本文将上述的两个静态试验方法都推广到动态。本次实验利用直径为100mm的Hopkinson压杆和薄圆形铝片作为波形整形器以不同弹速径向冲击BD试样和FBD试样。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这两种试样在炮弹冲击下的动态应力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按照完整动态劈裂拉伸实验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了实验的有效性,并对这两种试样在动态冲击下的优劣性进行了对比。然后验证了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并考虑了试样两个平台附近应力的时间不均匀性与空间不均匀性在动态劈裂拉伸实验中的影响,分析了试样的应变率,破坏时间,破坏模式,以及破坏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得到了大理岩在高应变率下的弹性模量,拉伸强度的一些变化规律及其对应变率的敏感程度,最后讨论了试样几何尺寸及应变率对结果的影响。 此外,利用该装置径向冲击CCNBD试样,对试样的起裂时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便今后对动态断裂韧度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强;;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大会在我院召开[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2 ;岩石力学中最佳表面裂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1期
4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5 苏丹;;崎岖道路上的攀岩人——记岩石力学工作者唐春安教授[J];科学中国人;2009年06期
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7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喜获“学会之星”称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8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9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建言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J];科技传播;2010年23期
10 陶振宇;试论岩石力学的最新进展[J];力学进展;1992年02期
11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12 ;信息与动态[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6年01期
13 ;首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J];岩土工程界;2006年07期
14 ;“第7届国际岩爆与微震活动性学术研讨会”征文[J];科技导报;2009年03期
15 陈荣;郭弦;卢芳云;夏开文;;Stanstead花岗岩动态断裂性能[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16 虞哲蓉;国际岩石力学专题讨论会会讯[J];地质科技情报;1983年03期
17 黄理兴;第二届岩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J];岩土力学;1991年01期
18 李伟,谢和平,王启智;大理岩动态拉伸强度及弹性模量的SHPB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5年02期
19 宋小林,谢和平,王启智;大理岩的高应变率动态劈裂实验[J];应用力学学报;2005年03期
20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5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6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谢和平;鞠杨;;岩石力学中的分形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土兵;考虑温度效应的岩石动力学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4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5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朱训国;地下工程中注浆岩石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高保彬;采动煤岩裂隙演化及其透气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小林;大理岩动态劈裂拉伸强度和裂纹起裂扩展特性[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震;高温高压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4 翟淑花;地下开采岩体移动预测的遗传规划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5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6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7 张伟民;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便携式落锤弯沉测试仪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白云飞;基于突变理论的矿柱岩爆机理与岩爆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张海峰;虚拟仪器在木质材料无损检测中应用的开发与设计[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10 慈建发;钻前井壁力学稳定性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4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继荣 实习生 罗璇;破解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难题[N];湖北日报;2010年
5 赵亚辉;谢和平:路在脚下[N];人民日报;2004年
6 中国驻巴西使馆科技参赞 莫鸿钧;巴西:互助关系上的典范[N];科技日报;2008年
7 陈树森;王家山煤矿重现生机[N];中煤地质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果;广东探讨土木建筑工程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9年
9 记者 韩红新;知名专家学者云集金城探讨城市地质灾害防治[N];兰州日报;2009年
10 ;蔡镜仑:教学科研齐头并进[N];科技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