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中病毒灭活的研究
【摘要】:目前,对供血者的筛选和血液样品的检测有效地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但是经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仍然存在。因此,采用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处理单份新鲜冷冻血浆已经成为一种灭活潜在病毒的常规程序。
所谓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就是在光照的情况下,可激活产生单线态氧、自由基等活性氧,它们对病毒的核酸、蛋白质和脂类都有破坏作用,同时也对血浆中的许多蛋白有损伤。例如对纤维蛋白原、凝血Ⅷ因子等凝血类因子损伤程度高达20~35%。组氨酸和色氨酸等单线态氧的淬灭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血浆蛋白和脂类的损伤,但也影响对病毒灭活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在用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的过程中,血浆中的维生素C浓度与凝血类因子的损伤程度成负相关。在血浆中加入维生素C,是否对血浆一些活性蛋白成分也有保护作用,尚不得而知。因此,本文探讨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效果以及在该方法病毒灭活过程中,维生素C对血浆活性蛋白的保护作用。
在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过程中,为了证明维生素C是否对指示病毒灭活效果有影响。采用细胞病变效应评价病毒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在单采人血浆中加入1μmol/L亚甲基蓝以及240μmol/L维生素C,再给以40 000lx荧光强度照射60min
|
|
|
|
1 |
陈小凤,钟伟明,周家锦;人免疫球蛋白24℃病毒灭活恒温室的设计安装和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1年06期 |
2 |
兰蓉,陆萍;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和去除[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年01期 |
3 |
帖金凤;张文福;;病毒灭活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年04期 |
4 |
刘鹏;冯国基;刘金凤;杜学丽;梁继伟;;滤除白细胞与病毒灭活对血浆酶等生化指标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12期 |
5 |
王磊;侯哲萍;王晓辉;狄建设;;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年12期 |
6 |
张玉春;潘登;聂惠芳;梁世艳;关晓梅;;国产一次性病毒灭活过滤器过滤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06期 |
7 |
宋敏;赵树铭;刘凤君;郭辉;蒋天伦;;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对凝血因子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年11期 |
8 |
付慧敏;欧阳江;左锋华;;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效果及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年01期 |
9 |
李长青;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中的病毒灭活[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2年01期 |
10 |
黄宇闻,莫琴,程庆文,钱开诚,高峰;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年03期 |
11 |
王前喜,康光明,艾智武;病毒灭活后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稳定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年04期 |
12 |
张文福;病毒灭活检验技术[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年03期 |
13 |
肖泽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对血浆质量指标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
14 |
王憬惺;病毒灭活确证实验和结果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1996年02期 |
15 |
聂咏梅;血浆病毒灭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3年05期 |
16 |
杨红育,耿忠华,陈立新,张洪超,江波,李淑玉,康辉,聂荣国,陈维金;采用低pH法灭活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中的病毒[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4年05期 |
17 |
谭美芳;单桂秋;;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
18 |
黄金明,刁武萍,祝慈芳,吴玮,陈延,韩剑秋;凝血酶原复合物病毒灭活的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5年03期 |
19 |
刘鹏翰,何承举,潘越飞,杨珊,卢平;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和质量分析[J];药物生物技术;1995年03期 |
20 |
李惠成;用免疫中和的血液衍生物其病毒安全性[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