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DEM的山地森林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舒栋才  
【摘要】:森林与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性课题之一,也是水文循环探索的重要内容,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分的时空分配、传输转换以及水文循环机制的影响问题是森林水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与水的关系十分复杂,它不仅受森林生态系统发展本身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山区大气、植物、土壤、地下岩层等空间异质性以及气象因素如降雨、蒸发等时空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定量描述森林生态流域径流形成机制和水文响应模式的难度。近几十年来,这一研究领域从传统的对比流域试验发展到从森林生态系统变化、森林对坡面到流域尺度径流形成影响的机理研究,再发展到现在的建立服务于森林植被管理的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新阶段。 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森林流域水文效应的流域尺度作用及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NO.30271042),针对高山森林地区的水文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确定性水文模型理论,在新安江三水源概念性水文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山地森林流域特点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对岷江上游的模拟和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岷江上游森林覆盖率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响应,为森林的生态工程的建设和森林保护提供科学参考,特别对当前西部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起来,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收集和整理岷江上游水文、气象、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植被分类分布图、数字土壤分类分布图等资料,建立并分析了岷江上游各水文站所在区间的年降水-径流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杜尚海;史超;王晶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小流域等流时线绘制方法及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06年02期
2 钟炜;宋洋;;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流域水文模型及其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3 黄锋华;陈瑜;;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汇流顺序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04期
4 李立铮;;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模型及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09年01期
5 俞鑫颖,刘新仁;分布式冰雪融水雨水混合水文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刘金涛;陆春雷;;DEM分辨率对数字河网水系提取的影响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03期
7 赵强;;GIS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应用——以北京雁栖河流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8 许钦;任立良;杨邦;刘晓帆;;BTOPMC模型与新安江模型在史河上游的应用比较研究[J];水文;2008年02期
9 孔凡哲;李燕;朱朝霞;;一种基于面积-时间关系的单位线分析方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刘鹏举;赵仁亮;朱金兆;朱清科;唐小明;;保持地貌特征的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1 代荣霞;李兰;刘小莽;王万;武见;;基于DEM的水文模型在沮河流域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3期
12 赵英虎;李兰;周浩澜;杨超;武见;;LL-Ⅲ模型在美国Baron Fork流域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8年06期
13 穆振侠;姜卉芳;;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建立融雪型新安江模型[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4 何娟;陈立;黄荣敏;王鑫;;DWG图形文件直接生成DEM的方法和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年05期
15 孙立群;胡成;陈刚;;TOPMODEL模型中的DEM尺度效应[J];水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16 陈暘;雷晓辉;蒋云钟;田雨;廖卫红;;分布式水文模型EasyDHM在海河阜平流域的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4期
17 莫献坤;李天宏;李振山;;近4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分补给量的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6期
18 熊立华;郭生练;陈华;林凯荣;程进强;;水文网络模型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J];水文;2007年02期
19 丁辉;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基于DEM的清水河分布式水文模型[J];干旱区地理;2007年03期
20 赖格英;刘志勇;刘胤文;;流域土地利用/覆盖与植被变化的水文响应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立华;;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栅格汇流演算顺序的确定[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杨昕;张茜;;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太阳辐射模拟[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桑建雄;刘淮;袁知宇;;Surfer软件在土方量计算中的应用[A];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研讨交流会专辑[C];2003年
4 刘小生;刘传立;;在Arc/Info中建立和应用数字高程模型[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潘小多;刘勇;邓天阳;;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道路填挖方边坡自动解析算法[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王叶飞;;基于DEM的地形曲率计算模型误差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杨毅;;利用晕渲方法,制作新型专题海图[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8 欧业宁;周忠发;龙晓闽;;基于DEM的三维景观模型构建探讨——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9 章毅之;;基于GIS的流域数字划分方法[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陈恒;叶斌;;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制作的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荔;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在渭河流域水环境解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舒栋才;基于DEM的山地森林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穆振侠;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凌峰;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二永;数字高程模型的随机误差模型[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6 王宇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循环及面源伴生过程模拟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7 刘鹏举;黄土区嵌套流域多尺度分布式地表径流模拟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亢孟军;数字高程模型不规则四边形网建模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章孝灿;快速高精度DEM生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张升堂;考虑水土治理影响的黄土高原分布式降水径流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柱;滦河流域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史玉品;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D];河海大学;2006年
3 黄琼;降雨变异性对水文过程模拟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刘化冰;基于GIS技术的滑坡监测分析及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张瑾玉;三维地质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张广宇;数字化测图中DEM生成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任志峰;DEM内插评价模型与应用系统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姝;分布式水文仿真系统DHSVM的Java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敏;一种基于OpenGL三维GIS算法及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叶蔚;DEM地形可视性统一分析模型构建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汉文 黄水清;江苏省数字高程模型通过验收[N];中国水利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刘云珠;为数字延吉打“地基”[N];延边日报;2009年
3 吉林省第二测绘院;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测绘队伍[N];中国测绘报;2009年
4 记者 顾开建;夯实数字宁波基础[N];中国测绘报;2003年
5 刘海岩;七项测绘行业标准发布[N];中国测绘报;2010年
6 记者 刘小荣;“数字南昌”助推省城信息化[N];江西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李安利;“神州遨游”助力国家文化地图工程建设[N];中国测绘报;2009年
8 陈兰芹;南极基础测绘获得多项创新成果[N];中国测绘报;2006年
9 记者 王国英 红艳;全国测绘局长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不仅找到家 建设作用大[N];中国测绘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