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中的他者
【摘要】:爱.摩.福斯特于1924年出版了他的力作《印度之行》。小说发表之后立即受到文学界好评,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这部小说不仅体现了政治含义,还有深刻的文化蕴涵和寓意。因此,评论家们纷纷从宗教,政治、种族和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福斯特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一联结”是他对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人所提出的希望。尽管这一愿望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文化影响,未能在《印度之行》中得以实现,但是福斯特还是通过象征、玄学、以及神秘主义的方式暗示了一些联结的可能性。
本文选择《印度之行》中的他者进行分析。意图有三:首先,对他者的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他者是处于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不仅存在于殖民主义时期,在当代仍然存在。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的政治地位不同,各国人民、不同种族及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民仍有冲突。强势文化将弱势文化视为低人一等的他者,处于弱势文化或地位的人民应该如何对待这种强加的身份呢?本文透过对《印度之行》中他者的剖析,探索他者的种种表象和后果,以此警世。第二,本文深刻剖析了造成“他者”这种身份存在的思想,文化及社会根源。第三,针对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民应如何对待文化差异,及不同的宗教教旨,本文挖掘了福斯特潜在的联结方式,并指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由于后殖民理论是用于解构殖民话语,及归还弱势群体话语权的一种理论,所以本文借助后殖民理论从新的视角来推翻种族优秀论、文化霸权和宗教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