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莹冰;申晓冬;丛延广;李明;黄建军;胡晓梅;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基因组电转化宿主菌的条件初探[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11期 |
2 |
胡北;徐敏超;王晶;刘双又;严群;胡俊波;朱旭慧;孙自镛;;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5期 |
3 |
张克斌,金晓琳,朱军民,胡晓梅,饶贤才,胡福泉;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基因组测序[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4 |
杜宝中;谢轶;贾文祥;杨发龙;曾蔚;杨维青;程曦;陈恬;张再蓉;;铜绿假单胞菌Quorum-Sensing系统中rhlR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
5 |
孙卫忠;胡晓梅;饶贤才;谭银玲;陈志谨;丛延广;胡福泉;;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内溶素的作用机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
6 |
胡晓梅;贾鸣;孙卫忠;胡福泉;;细菌生物膜酶学消解的新方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5期 |
7 |
林雅茵;余加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分散的研究近况[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年04期 |
8 |
朱佑明;罗永艾;李文桂;;铜绿假单胞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年12期 |
9 |
李明;申晓冬;丛延广;谭银玲;饶贤才;胡福泉;;难测序噬菌体基因组PaP1的大片段克隆及测序[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10 |
王淑英,刘爽,徐艳杰;从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1 |
金正江,彭少华,李从荣;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与耐药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08期 |
12 |
董树林;张守让;孙建鑫;黄庆声;;炭疽杆菌噬菌体AP631株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1979年02期 |
13 |
吴鹤龄;分子遗传学简介[J];遗传;1981年01期 |
14 |
梁祖霞;;φX174噬菌体的DNA结构[J];生命的化学;1982年05期 |
15 |
邓永鸿;;内容丰富的《真菌、酵母、细菌、噬菌体和rDNA载体分类手册》[J];生物技术通报;1985年12期 |
16 |
陶涛;陆志宇;;简讯[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8年03期 |
17 |
饶宪,唐英春,张扣兴,张天托;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藻酸盐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年04期 |
18 |
谭艳,方治平,宋晓红,张海军,沈月华;铜绿假单胞菌parC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的关系[J];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06期 |
19 |
凌立君,张伟云,肖杭,刘瑞,杨金宇,侯亚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年05期 |
20 |
许宏涛,陈东科,俞云松,张秀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