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甘薯淀粉酶组织特异性及基因克隆和表达

张勇为  
【摘要】:通过液氮研磨提取甘薯愈伤组织和块根可溶性提取物,并采用非变性凝胶电泳和淀粉酶活性染色方法的研究发现,甘薯愈伤组织有4种迁移率不同的淀粉酶活性带,而块根只有1条淀粉酶活性带。以特异性底物支链淀粉对4种迁移率不同的淀粉酶进行类型鉴定,愈伤组织有2种α-淀粉酶和2种β-淀粉酶,而块根只有一种β-淀粉酶。淀粉酶抑制剂EDTA和β-巯基乙醇的敏感实验结果显示,块根β-淀粉酶对2种抑制剂都不敏感,而愈伤组织的淀粉酶则对2种抑制剂都敏感。 甘薯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基组成成分都可能对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不同激素对甘薯愈伤组织淀粉酶基因的表达都有重要作用,蔗糖的作用尤为重要。对甘薯愈伤组织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低温、水涝、高温-水涝和低温-水涝处理后,对其可溶性提取物做非变性凝胶电泳和活性染色,发现它们对愈伤组织中3种主要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温下的3种主要淀粉酶在前24h左右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而低温对愈伤组织中的淀粉酶基因表达有增强作用,其中对β-淀粉酶基因B1的影响最为明显。甘薯愈伤组织高温-水涝总体上使3种淀粉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其中淀粉酶A2和B1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低温-水涝对3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与高温-水涝的情况相似。 利用PCR技术从甘薯新大紫(Ipomoea batatas Lam cv.Xindazi)基因组中扩增出预期大小的β-淀粉酶基因DNA片段(约3kb)。将该片段克隆至pMD-T载体,经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显示,该片段长2914bp,限制酶BamHI,BglⅡ,EcoRV,SacⅠ,SalⅠ,XbaⅠ,XhoⅠ在片段中各有1个酶切位点,EcoRI有3个酶切位点,无HindⅢ,KpnⅠ酶切位点。对克隆的β-淀粉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然后与甘薯另一品种(Ipomoea batatas Lam cv.Kokei No.14)的核苷酸相比,有99.1%的序列相同,但新大紫的β-淀粉酶基因共有8处碱基变异,集中在第Ⅵ外显子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龚子端,童晋,张勇为,吕玉华,纳海燕;PEG对甘薯愈伤组织淀粉酶活性的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2005年01期
2 朱宝成,王俊刚,李庆余;甘薯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调节及原生质体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3 姚敦义;张慧娟;;甘薯块根和叶片的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年04期
4 辛淑英;张祖珍;;甘薯外植体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1期
5 王兰兰;张立军;陈贵;;甘薯愈伤组织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反应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龚一富,高峰;甘薯愈伤组织诱导的多因子正交试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7 崔红,王伟,陈亮,沈明山,陈睦传;甘薯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8 薛启汉;甘薯子叶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分化[J];江苏农业学报;1987年03期
9 路茜玉;;甘薯贮藏的生理基础[J];科学大众(中学版);1962年10期
10 裘昭峯;;甘薯块根的形成[J];生物学通报;1960年07期
11 路茜玉;;甘薯貯藏生理概述[J];生物学通报;1962年05期
12 龚子端,童晋,吕玉华,纳海燕;PEG胁迫对甘薯不同器官的愈伤组织淀粉酶活性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3 谈锋,李坤培,兰利琼,张启堂;甘薯体细胞胚的发生和植株再生[J];作物学报;1993年04期
14 朱宝成,王俊刚,李庆余;Ti质粒对甘薯叶片和愈伤组织的转化[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15 张宝红,丰嵘;甘薯体细胞胚发生和人工种子的制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16 袭昭峯;;甘薯育苗的生物学基础[J];生物学通报;1960年04期
17 陈克贵,张义正;甘薯细胞悬浮培养的建立及其生长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3期
18 袁红霞;王金虎;陈德燕;;传统中药何首乌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年03期
19 许明宇;鲁西地区甘薯卷叶虫发生和防治简报[J];昆虫知识;1957年04期
20 何孙基;浙江甘薯小龟甲的生活习性与防治[J];昆虫知识;195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经国;吴鸣建;何娟;尚玉俊;赵天增;宋立新;;RP-HPLC法测定苦皮藤愈伤组织中苦皮素A的含量[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曾小美;王凌健;夏镇澳;沈允钢;;烟草光自养型愈伤组织的光合特性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翟晓巧;;二乔刺槐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向涛;王雁;彭镇华;律春燕;郑宝强;;牡丹愈伤组织扫描电镜观察[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5 孙震晓;刘传召;郭善利;马清温;;植物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古英洪;陶向;王海燕;赖先军;张义正;;甘薯的病毒种类及其基因表达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7 周安莲;余茂德;;桑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A];中国蚕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蚕桑分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1年
8 许明淑;黄璐琦;;贯叶金丝桃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A];全国中药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乔亚科;李桂兰;高书国;毕艳娟;;野生大豆愈伤组织与苗期耐盐力的相关性[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10 许鸿源;蒙爱东;李春霞;邓锡青;杨美纯;周歧伟;黄春燕;许鸿章;;灵发素(LFS)对三七愈伤组织发生和增殖的影响[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为;甘薯淀粉酶组织特异性及基因克隆和表达[D];四川大学;2006年
2 吴顺;籼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反义waxy基因转化籼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伍碧华;小麦离体培养的营养器官与花器官发育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4 钟原;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诱导与培养[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宋建英;邓恩桉微体快繁技术和耐寒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何铁剑;菠萝组织与细胞培养及其诱导产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4年
7 朱向涛;凤丹体胚发生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陈超;红掌愈伤组织和再生团块的发育及四倍体诱导[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袁照年;甘薯抗蔓割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10 姚娜;竹子组织培养与毛竹愈伤组织分化中基因表达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晋;甘薯愈伤组织淀粉酶的表达的调节[D];四川大学;2005年
2 龚子端;PEG对甘薯愈伤组织淀粉酶的调节作用[D];四川大学;2004年
3 王惠珍;穗冠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花色素苷积累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彭添兴;废纸脱墨废水处理中高分子絮凝剂的构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清梅;中小型苹果再生体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6 高兵;不同培养条件对嘎拉苹果愈伤组织遗传变异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雍丽珠;Hofmann反应法制备高电荷密度阳离子型/两性型聚电解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莉;不同营养条件对大苞景天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晓光;枣愈伤组织诱导和原生质体分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10 王辉;香榧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平县农牧局 王贵霞;甘薯要高产 把握这几点[N];河北科技报;2010年
2 沧州市东光县于桥乡政府 刘虎;甘薯中后期田间管理要点[N];河北农民报;2009年
3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氮钾平衡,甘薯高产[N];农资导报;2010年
4 王迪轩 夏鹤高;甘薯与辣椒套种可增收[N];湖南科技报;2010年
5 山东省鄄城县农业局 贾友江;甘薯后期管理得加把劲[N];河北科技报;2011年
6 山东省鄄城县农业局 贾友江;甘薯生长后期管理莫放松[N];河北科技报;2010年
7 任丘市季家铺村 季树伟;怎样建甘薯长窖[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1年
8 韩素芹;甜酥甘薯片[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2年
9 阎宝忠;甘薯欲高产 大垄地膜栽[N];山西科技报;2002年
10 王金锁 张红梅 陶克华;实事赢得百姓赞[N];保定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