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傍轴标量和矢量光束的光束质量研究
【摘要】:在激光光学中,激光光束质量是一个经典的又是新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涉及光束质量的评价参数和评价方法,还涉及对激光束的描述和激光束的传输变换规律的认识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二极管激光器、微腔激光器和光子晶体等的出现,对束宽与波长可相比拟和/或有大发散角的非傍轴光束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如何描述非傍轴光束和评价非傍轴光束质量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本论文利用功率密度的二阶矩方法、光传输的非傍轴矢量矩理论和推广的桶中功率(PIB)或等价地,β参数,对非傍轴矢量、标量光束,截断、无截断光束的光束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
1.基于瑞利衍射积分,不使用通常的近似R>>λ(λ为波长),推导出非傍轴高斯光束通过小孔光阑衍射的轴上光强的精确解析表达式。然后,对传统的光强定义和光强的精确表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定义之间的差异与f参数,截断参数δ和传输距离z有关。
2.基于瑞利—索末菲衍射积分,未使用任何近似,对非傍轴矢量光束的两种光强表示式,即传统光强公式和时间平均坡印廷矢量的z分量进行了研究。对非傍轴矢量高斯光束详细数值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两种表示式之间的差异,即两者的相对误差η与w_0/λ和z/λ有关,其中w_0,λ和z分别为束腰宽度,波长和传输距离。对非傍轴矢量高斯光束,若z/λ=10,w_0/λ≥0.8,则最大相对误差
|
|
|
|
1 |
邓小玖,胡继刚,刘彩霞,王建国;光束质量因子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2 |
邓小玖,谢莉莎,刘彩霞;光束质量与光束质量因子[J];广西物理;2003年02期 |
3 |
易亨瑜;胡晓阳;陈门雪;;非中心对称像差系统的光束质量控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1期 |
4 |
陈慰宗;402一种腔外净化光束的实验研究[J];激光杂志;1995年05期 |
5 |
卿与三,吕百达;超高斯光束经椭圆环光阑的衍射和光束质量评价[J];激光杂志;2001年05期 |
6 |
张恩涛;季小玲;吕百达;;大气湍流对厄米-高斯光束光束质量的影响[J];光电工程;2006年03期 |
7 |
赵军普;陈波;彭翰生;景峰;秦兴武;胡东霞;李强;刘华;孙志红;徐隆波;程娟;卢宗贵;;径向剪切干涉法综合诊断光束质量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4期 |
8 |
刘波;张雪;赵鹏飞;李强;;采用多波长光束组合改善二极管激光阵列的光束质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12期 |
9 |
胥杰;赵尚弘;侯睿;占生宝;李云霞;李勇军;;非相干光纤组束激光的光束质量分析[J];光学技术;2008年04期 |
10 |
张长水;杨小琦;徐海斌;陶向阳;;湍流对远场光束质量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1 |
张俊;单肖楠;刘云;张金龙;彭航宇;王立军;;千瓦级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线阵合束光源[J];中国激光;2012年02期 |
12 |
徐大刚;光束质量评定的几个问题[J];量子电子学;1993年04期 |
13 |
马俊芝,张喜和,顾春明;提高光束质量的一种新方法——腔内多棒串接[J];量子电子学;1993年04期 |
14 |
陈秀云,廉汝林;采用直接探测技术的相对测量法降低非均匀光束给传输信息带来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1993年04期 |
15 |
陈培锋,丘军林;关于“无衍射”和“超衍射”的讨论[J];应用激光;1994年06期 |
16 |
杨成龙;213光束质量评价参数的几个问题[J];激光杂志;1995年05期 |
17 |
杜祥琬;实际强激光远场靶面上光束质量的评价因素[J];中国激光;1997年04期 |
18 |
朱松林,程祖海,李再光;引射式气动窗口的光束质量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2期 |
19 |
罗时荣,吕百达,黄鹭;非稳腔的远场光强分布和光束质量[J];激光技术;1999年05期 |
20 |
贺敏波;任伟艳;张世强;孙艳宏;张政;;长时间出光条件下反射镜的热变形对光束质量的影响[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3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