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纳米铝粉在环氧丙烷快速反应催化机理研究

炎正馨  
【摘要】: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研究了入射激波作用条件下,纳米铝粉在环氧丙烷快速反应机理中的催化作用。依据测定的多个反应产物的出现时间、光谱辐射强度及反应动力学计算,研究了纳米铝粉催化环氧丙烷快速反应机理,并与纯环氧丙烷、微米铝粉作用下环氧丙烷的反应机理进行对比研究。这一研究结果以期对新型燃料空气炸药及其爆炸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数据。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通过自行设计光路分光装置,实现了多台单色谱仪与像增强型电荷耦合器(ICCD)对环氧丙烷快速反应中间产物数据的同步采集,使实验操作简单、灵活,采集所得数据丰富可靠。 2.在爆炸激波管内,对入射激波诱导下的环氧丙烷爆炸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环氧丙烷快速反应中,几个重要中间产物H、CO、CO_2、O、CH_2O和H_2O的出现时间。实验中测定的多个反应产物的出现时间,给出了环氧丙烷快速反应过程中中间反应产物出现的顺序,并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分析了反应机理的动力学特征。 3.研究了不同入射激波强度下环氧丙烷快速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入射激波强度增加,中间反应产物出现时间缩短。当入射激波马赫数大于4个马赫时,快速反应过程中多个中间反应产物出现时间明显减小。这表明入射激波强度对其快速反应有明显作用。这一结果可以为气相条件下,含纳米铝粉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迎;李萍;肖海波;胡栋;袁长迎;;瞬态光谱法测量环氧丙烷爆轰温度[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3期
2 王金涛;;己二酸锌的制备及其对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反应的催化活性(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3 李萍;胡栋;袁长迎;戴松晖;肖海波;;瞬态光谱法确定环氧丙烷DDT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基团[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9期
4 李学福;朱东升;张越涛;高伟;母瀛;;Zn-Fe氰化物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环氧丙烷开环聚合[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3期
5 吴元祥;陈上;吴显明;张兴宏;;Zn-Co DMC催化合成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共聚物[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任铁钢;黎桂辉;李伟杰;卜站伟;;四苯基锰卟啉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偶联反应[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林波;向世英;潘莉莎;林强;;气相色谱法测定聚碳酸亚丙酯中甲醇、环氧丙烷的残留量[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陈默;白春华;刘庆明;;大型水平管道中环氧丙烷-铝粉-空气混和物爆燃转爆轰的实验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9 徐羽梧;汪文学;王洪祚;邓可喜;黄新华;曾泽夫;;三异丁基铝体系催化硝基环氧丙烷的聚合反应[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87年01期
10 刘利;周菊兴;;马来化桐油与环氧类化合物的聚合反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11 炎正馨;邓军;张嬿妮;;纳米铝粉点火机理的快速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8期
12 张鸿志,高国贞,冯新德;发烟硫酸——高氯酸引发四氢呋喃及环氧丙烷共聚合的研究[J];科学通报;1981年05期
13 李长轩 ,杜诗初 ,施炜;1,2—丙二醇合成方法的改进[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14 ;天津大学1989年度科研成果简报[J];天津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15 卢红霞;毛爱霞;郑路;孙洪巍;胡行;;纳米铝粉的性质及其对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铝粉体的作用[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2期
16 张星;林炜铁;朱雅楠;;硝化细菌中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11期
17 胡春和;;多酚氧化酶的研究现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03期
18 罗亚玲;张雷;宗敏华;;甲烷单加氧酶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学;2006年02期
19 李楠;;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9年02期
20 张坤;崔玉民;陶栋梁;;纳米铝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显;刘辉;郭彬;张佳伟;甘礼华;徐子颉;陈龙武;;以无机铝盐为前驱体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氧化铝[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汪青海;李伟;肖文德;;过氧乙酸法合成环氧丙烷的过程研究——Ⅰ.过氧乙酸的合成[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永敏;柳云骐;胡成江;李琴;于菲菲;刘洋;刘晨光;;环氧丙烷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肖淑芳;周斌;万慧军;杜艾;徐翔;杨小云;沈军;吴广明;张志华;;无机分散溶胶-凝胶法制备块状锂基气凝胶[A];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闵加栋;张文彬;张亚明;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在线粘度计监测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李刚;李玉凡;李玉杰;李明;李梦燕;赵福林;Xiao Y.;Dan Segerback;;职业接触环氧丙烷工人Hb加合物及其遗传毒性分析[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冯树波;于广欣;王雪平;武春敏;付维享;;丙烷路线制取环氧丙烷集成工艺-氢氧气氛中丙烯环氧化反应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8 王金雪;郭新闻;徐军;陆文琪;;等离子体溅射沉积法制备Ag/TS-1催化剂及其丙烯气相环氧化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马卫华;陆路德;杨绪杰;汪信;;环氧丙烷异构化产物的表征与反应机理[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义武;张小明;索继栓;冯玉军;;中微孔复合钛硅分子筛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炎正馨;纳米铝粉在环氧丙烷快速反应催化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王金虎;葡萄糖苷酶催化机理及几类新型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魏吴晋;铝纳米粉尘爆炸及其抑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郭连贵;核/壳结构纳米铝粉的制备及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崔凤超;羟氰裂解酶及两类氧甲基转移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马卫华;环氧丙烷异构化催化剂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7 郑忠亮;纳豆激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治国;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开环聚合反应与产物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博;CO_2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过程中的区域和立体化学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金雪;Ag/TS-1催化剂上丙烯直接气相环氧化制环氧丙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璇;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及六氟环氧丙烷的聚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马英;叔丁基过氧化氢—丙烯共氧化制备环氧丙烷工艺[D];湘潭大学;2011年
3 吕杰;纳米铝粉单质铝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永博;苯酚和环氧丙烷催化合成丙二醇苯醚的原子经济反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春早;仿生催化氧气氧化丙烯制备环氧丙烷[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蔡少鸿;蒽醌法萃取液催化氧化丙烯制备环氧丙烷小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春玲;谷氨酸脱羧酶和腺苷2503甲基转移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朱娟;固体碱催化环氧丙烷法合成丙二醇甲醚[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国安;3-(1-萘氧基)-1,2-环氧丙烷水解动力学拆分及其应用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10 林波;二氧化碳/环氧丙烷/萘酐三元共聚物合成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华;环氧丙烷市场稳定[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黄律己;化工园区为国内环氧丙烷扩能提供契机[N];中国石化报;2006年
3 沈飞;环氧丙烷需求增长强势难改[N];中国化工报;2008年
4 华工;环氧丙烷市场表现清淡[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陈生文;环氧丙烷企业将重新“洗牌”[N];中国石化报;2002年
6 朱黎明;国内最大环氧丙烷/苯乙烯装置试车成功[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汪含蕴;环氧丙烷价格小涨 整体货源趋紧[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记者 王晓阳;环氧丙烷废水回用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5年
9 汪江海;环氧丙烷:下游产业激发市场需求[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0 金枫;环氧丙烷供需趋向平衡[N];中国石化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