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摘要】:
脑卒中(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脑卒中临床上称为脑梗死,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防止脑梗死形成或缩小梗死体积,恢复脑供血,促进梗死灶周边血液循环就能预防或减少脑卒中的发生。临床上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措施很多,如中医、西医等方法,但其疗效都不尽人意。因此,目前脑卒中的治疗更重在预防。近几年来,在脑卒中研究领域兴起的药物预处理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预防措施。一些麻醉药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已被研究证实,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吸入麻醉药异氟醚(Iso)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在围术期预防脑缺血损伤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改变剂型的乳化异氟醚是否也有脑缺血耐受作用?为此本实验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并通过评估缺血再灌注24h的行为学和脑梗死容积,来探讨:(1)乳化异氟醚预处理是否诱导产生脑缺血耐受作用;(2)乳化异氟醚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可能机制。
实验一: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n=8):A.MCAO 60min组;B.MCAO 120min组;C.MCAO150 min组;D.MCAO180min组;E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留置线拴),观察再灌注后24h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及脑梗死容积。结果24h后A-D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呈递增趋势;24h神经功能损害评分(NDS)E组与A-D组间差异明显(P<0.05)。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A至D组依次增大,差异明显((P<0.05),而E组无梗死灶。A组(132.6±22.1 mm3)梗死容积明显小于B-D组(P<0.05),B组(216.9±20.3mm3)和C组(223.8±21.7mm3)显著小于D组(296.8±26.6mm3)B与C缺血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MCAO 120min为较佳脑缺血模型,并且能很好的重复大脑中动脉阻闭。
实验二8%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 g,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留置线拴;脑缺血模型组(MO组):缺血前吸入纯氧30min行MCAO,2h后抽出线栓恢复再灌注;吸入异氟醚组(吸入ISO组):缺血前吸入0.9%(0.9%约相当于大鼠0.7MAC)异氟醚30min;乳化异氟醚组(乳化ISO组):缺血前给8%乳化异氟醚17ml(kg·h)~(-1);异丙酚组(PRO组):缺血前给异丙酚15 mg·kg~(-1);30%脂肪乳组(30%INT组):缺血前给30%脂肪乳17ml(kg·h)~(-1)。所有动物均采用右侧颈动脉MCAO2h,观察再灌注后24h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及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结果直肠温度,Pa02,PaC02、血压预处理期间三组无明显差异。术后DNS乳化异氟醚组、吸入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再灌注24h后脑梗死体积模型组为(227.5±18.15)mm~3,乳化异氟醚组,吸入异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梗死面积缩小(P<0.05),但是乳化异氟醚组和吸入异氟醚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前给乳化异氟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