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货币政策的动态优化与调整

雷国胜  
【摘要】: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调整名义变量进而导致真实经济产生变化的宏观调控政策。由于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作为总量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对不同的经济变量存在不同的影响,并且伴随着经济的运行持续发生作用,中央银行必须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优化。 动态优化方法要求必须从经济系统整体出发,将连续的经济看作离散的时间序列,研究决策者在离散的多步决策过程中的最优化问题,选定决策序列以使目标函数取得极值。货币政策动态优化是指央行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结构约束条件下设定最优工具值,使得货币政策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在多步决策过程中经济主体会对经济变量的变动形成预期,中央银行必须在附加预期的经济条件约束下进行决策,世界范围内对此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将对这一政策框架内的工具、目标、经济结构和约束条件进行系统研究。 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论述了货币政策目标和各种操作工具。传统经济学认为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理论又添加了金融稳定目标,除了以上五个目标之外,还包括一些在特定经济条件下追求的目标,各目标之间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设置中介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最终目标的实现情况。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种,在不同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选择使用,同时在特定经济特征还面临单一工具和组合工具的选择问题。本文利用普尔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做了实证检验,对变量时间序列选择滚动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经济的连续性进行了模拟,实证表明数量型和价格型在现阶段中国需要组合使用。 第二章论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定经济结构形成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是由于货币在各个市场中的需求弹性不同决定的。传导机制各渠道的不同步性导致经济变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追求不同经济目标的中央银行必须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优化。在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传导机制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条件和金融条件都会对传导机制的变化产生影响。检验和度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方法主要是VAR(向量自回归)方法。本文利用VAR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都会产生作用,但作用时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信贷渠道的传导更为明显,通过利率渠道的传导呈现逐步强化的趋势。 第三章研究了在各种货币政策规则下如何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根据中介目标设置的货币政策规则是动态优化的前提与约束。固定货币数量规则下货币政策必须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来对货币量的增长率进行调整,在预期经济状况约束下按照固定比例提高货币供应量。在名义收入规则,由于在对名义收入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时特征方程会出现不稳定情况,此时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不会在稳定状态下运行,优化会受到阻碍。在泰勒规则下实施货币政策动态优化应当将产出缺口、通胀缺口的预期值与利率相联系,实施前瞻性的规则。本文利用泰勒规则对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目前实施的不是标准泰勒规则,但利率平滑化倾向明显。以预期通货膨胀为中介目标的通胀定标规则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调整,本文引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过程中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给予考虑,提出相应的货币政策动态优化方法。 第四章研究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货币政策的优化与调整问题。经济制度是经济条件中的重要一环。首先不同的资源配置路径会导致经济条件状况存在差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其次制度变迁还具有路径依赖,初始状况会内生地反映在变迁路径中。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受制于内部供需不足,普遍通过压低利率和汇率以发展外向型经济,货币政策优化工具的选择范围受到局限,在货币政策目标改变之前,对利率和汇率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原则是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在利率自由化过程中选择渐进性路径,实现利率平滑化:在开放经济环境中,受到追求稳定低水平汇率的目标约束,汇率市场化也选择渐进路径,以人民币为例,本文利用博弈理论对汇率工具进行动态优化,提出汇率形成路径的优化模型。 第五章研究了特定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动态优化存在的限制及对策。本文研究了流动性陷阱的产生机理,提出在长期追求稳定真实利率、追求低水平名义利率和通胀预期的条件下会形成流动性陷阱。对于采取金融压制的国家,陷入流动性陷阱存在很大的可能性。逃离流动性陷阱的一揽子方法不仅要着眼于针对名义变量的调整,比如对名义利率、汇率、价格水平等的调整,还应对真实变量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财政政策等。 第六章针对中性货币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中性货币政策的前提是中央银行改变利己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再追求通过货币政策干预真实经济,而是采取使自然利率与真实利率相等的利他主义指导。中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动态优化方法采取同向小幅、连续调整,工具的调整跟随真实经济的变动进行。由于目前中国在指导思想、最终目标、信誉基础、行动顺序和信息环境方面还存在不足,现阶段尚不适合采用中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动态优化是近年来货币政策理论中的最新研究,目前系统性的研究还很欠缺,其中课题众多而艰深,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文中大多经济模型是在学术前辈的成果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立思考得来,也有些独立构建的模型,虽然可能不太成熟,却也反映了笔者数年在某些观点、研究方法上的点滴思考,勉强算作创新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雷钊;;货币政策调整的基本取向及政策建议[J];特区经济;2010年02期
2 王珂;;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年24期
3 范晓光;;“后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战略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4期
4 邓华光;周建丽;;我国利率调整的主要动因和可能走势[J];财会月刊;2008年06期
5 吴烨;徐伟;;预期与“流动性陷阱”下的日本货币政策[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李涛;傅强;;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及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年17期
7 谌坤;;克服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日本的经验及影响[J];福建金融;2007年01期
8 李华威;卞志村;;中国流动性失衡状况实证——基于当前长短期不一致的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张乃方;;“宽货币、紧信贷”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J];市场论坛;2006年04期
10 刘江;;房地产泡沫下如何紧缩货币政策——日美的教训[J];统计教育;2010年10期
11 王东;;我国货币政策的导向[J];改革与战略;2010年05期
12 陈丰;;流动性陷阱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探析[J];经济论坛;2009年21期
13 张英;;IS—LM模型与中国当前经济政策[J];新西部;2010年01期
14 张晓军;赵璧;;“量化宽松”政策是损人不利己的“毒药”[J];财会研究;2010年22期
15 陈璐;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2年04期
16 刘晶杰;;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5期
17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J];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18 潘婷;;后金融危机时期解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J];价值工程;2010年13期
19 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8期
20 李东红;9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及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超林;;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国良;曲国库;;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效果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朱孟楠;严佳佳;;货币替代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许坚;;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可以弥补货币政策的不足[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6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8 闫素仙;;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刘锡良;李镇华;;信用配给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增刚;;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国胜;货币政策的动态优化与调整[D];四川大学;2007年
2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尹燕海;物价稳定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构建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7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8 伍戈;转轨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特征与货币政策效率[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建国;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探讨[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勇;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2 庞拥军;资产价格波动下的货币政策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浩;我国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杨雪娜;货币政策规则的国际比较[D];厦门大学;2007年
5 贺铟璇;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分析与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李卓然;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及检验[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7 毛江一;泰勒型规则在我国的实证检验[D];厦门大学;2009年
8 李娜;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检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子尧;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10 杨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元证券研究中心 刘勘;流动性陷阱或致货币政策趋于失效[N];华夏时报;2010年
2 上海证券 胡月晓;面临流动性陷阱降息成效待观察[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保罗·克鲁格曼;坚持到底[N];华夏时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战雪雷;全球进入“零利率”时代[N];中国财经报;2009年
5 宏观经济分析师 刘涛;美国货币政策放大全球通胀风险[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徐婷;美国后续经济政策解读[N];期货日报;2008年
7 方方;降息有用亦有限[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银行秦安县支行副行长 李来福;秦安支行:从六个方面有效实施货币政策[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可高洪艳 实习记者 宋菲;从紧的货币政策会淡出[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记者 李倩;央行雷霆行动 落实适度宽松[N];金融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